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專欄  > 東觀點 2009 年 05 月 19 日

重振經濟 不能靠派糖

政府如要加強香港經濟動力,必須減低政治阻礙,「利商」而不是「反商」。

正當公眾焦點集中於豬流感爆發,又對股市「忽然興旺」大感驚喜之際,政府公布首季GDP數字,竟比去年大幅收縮7.8%,乃九八年第三季以來最大跌幅,大家才赫然警覺,金融海嘯對香港殺傷力比預期更厲害。財爺曾俊華對未來三季也不看好,預計全年負增長達6.5%,遠差過預算案預測的3%。

香港面對的經濟危機,與十一年前亞洲金融風暴時有所不同。當年風暴中心在亞洲,由於外資急劇撤走,導致貨幣大貶值,整個金融體系出現「核心熔解」,資產價值隨之一瀉如注,以香港而言,作為經濟支柱的地產業因樓價暴跌而受巨大衝擊,大部分置業者損失慘重,感到刻骨之痛。今次震央在美國,金融危機引發經濟衰退,消費市場萎縮,進口大減,連累以美國為主要市場的國家出口下挫,繼而拖低經濟,整個過程比較緩慢,痛苦也較輕。

香港首季經濟表現最差的環節,是整體貨物出口,跌幅達22.7%,顯示與貿易有關的行業創傷最大。這個環節受挫不會即時在市面景況反映出來,但當影響擴散到零售、旅遊等其他行業,市民就會逐漸感受到收縮之苦。

香港經濟會壞到甚麼程度,取決於美國經濟的走勢,目前而言,仍難樂觀。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里茨在上海一個論壇就指出,美國經濟直線下行的過程已結束,但疲軟將會持續到今年底,甚至二○一一年,因為失業率還會上升,而銀行仍未能進行健康的借貸。

財爺對美國經濟同樣看得黯淡,所以大幅將香港全年增長預測調低,並準備在下月推出一系列紓解民困和刺激經濟措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直接惠民,包括減免差餉、增加生活津助等;二是協助中小企融資;三是增加工程開支以創造就業。

這次「派糖」數達一百億,對紓緩市民和中小企的壓力,會有一些作用,但這畢竟只能暫紓病情,令市民加強信心,產生「Feel Good」效應,而非治本之藥。政府進一步應做的,是給經濟列車注入向上爬升的動力,以衝破困局,突圍而出,而非等候美國的復甦,依賴中央的援手。要做到這點,必須有一套振興經濟的「大策略」。

我們認為,「大策略」的第一條,是全面改善投資環境,激勵本地和外國企業在港投資,讓更多「活水」流入。這方面,最大的阻力不是經濟本身,而是政治。近年香港刮起「反商」之風,政府以誘因鼓勵企業投資,往往被扣上「官商勾結」的帽子,官員害怕受批,對引入私人投資變得過分謹慎,寧願告吹了事(漁人碼頭就是一例),結果令企業失去投資機會,投資意欲從而大減,惟有將資金移往內地或海外。此一阻力如不消除,要促進投資恐怕事倍功半。

特首早前提出發展六大產業,包括測試檢定、醫療服務、教育、文化創意、環保及創新科技,其意念甚佳,但如不想流於空談,政府必須放鬆種種政治顧慮和行政束縛,放手大幹,才能有所成。

以醫療服務為例,一些私立醫院幾年前已有意願擴展院舍,但卻受到種種行政規限和程序阻礙,動彈不得,如養和醫院早已提出加建跑馬地院舍,但城規會和地區人士大力反對,最後胎死腹中。

現時內地和不少新興國家(特別是新加坡)都不斷增加誘因,大開方便之門,以吸引更多外來投資,而美國每年亦有Top Pro-Business State的選舉,一切以有利營商為前提,如果香港反其道而行,那麼,即使再多擲幾百億紓困,也沒法重振經濟,長遠只會慢慢陰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