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醫療.健康  > 醫療檔案 2009 年 05 月 07 日

阻截神經痛路

痛,這種由神經末梢傳到大腦令我們感受疼痛的機制,起因可能是身體某部位出現問題,例如創傷、腫瘤,或肌肉過於緊張引發疼痛,然而,有些痛楚無法找到原因,但卻可以將人折磨至生不如死!

以下個案的主人翁張小姐,就飽受痛楚煎熬,用盡各種治療都無法趕走身體上的疼痛,莫非,她這一生都要與痛楚為伴?

李靜芬醫生說,長期痛症會引發惡性循環,沒痛楚的地方亦會肌肉勞損,令痛楚範圍不斷擴大。

張小姐最初由肩膊痛,逐漸蔓延至頸痛,痛楚亦伸延至手臂。

孭了痛症五年的張小姐,就算入院進行手術,亦是手提電腦隨身,在病牀上休養的同時,亦要處理公司事務。

「上司對我經常請假見醫生接受治療,總算能體諒,因為我就算不在公司,亦能處理公司事務;但醫生對於我帶備手提電腦入院,在病牀上仍要顧住工作,沒有真正休息,就當然覺得不好啦!」開朗的張小姐說。

今年三十六歲的張小姐,和很多長期飽受痛楚的人一樣,經歷漫長的治療,服過不知多少種藥物,進出醫院多次,見過多名醫生,最終痛楚仍是如影隨形,不肯分離,幸好她仍然有一顆頑強鬥心,期望有一天能打敗痛楚!

長期搏殺 累積痛楚

張小姐的痛楚人生,由○四年前開始,當時她在舊公司過了十多年一腳踢的秘書生涯,工作範圍包括公司會計、私人助理、人事主管、文書、雜務等等都由她一人負責,在長期朝八晚九的工作模式下,壓出一身痛楚。直至她○五年轉工時,痛楚已在她身上生了根!

盤踞於肩膞的痛楚,在她轉工後愈見嚴重,「我見過多位醫生,第一個醫生要我立即做手術;第二個醫生要我換過背心形胸圍及放鬆褲頭,並要立刻做物理治療;第三個醫生說不用做物理治療,教我做伸展運動紓緩痛楚,及注射類固醇消炎;第四個醫生要我照磁力共振,發現膊頭關節腫脹、裏面有膿水又發炎,叫我先做物理治療……」

非常痛症 不斷纏擾

多位骨科醫生的診斷各異,每一位的治理手法亦不一樣,各師各法,但張小姐痛楚卻是愈醫愈痛。「做完物理治療後更加痛,痛到伸手拉開抽屜都無法完成,物理治療師說我這種是abnormal pain,醫生說只有手術才能幫我解決問題!」

醫生說她肩膊因為軟組織增生並嚴重發炎,故要進行「肩峰下減壓手術」,將肩骨下的增生軟組織切除。然而手術後她未能好好休息,痛楚很快又爬上肩膊,如是者她不斷進出醫院接受物理治療,又再做了一次「肩峰下減壓手術」。

在痛楚時好轉時嚴重的情況下,張小姐捱過三年膊痛,到了最近一年,第二名痛症殺手突襲,令她痛不欲生。「去年四月底,我早上起牀時覺得後頸好痛,痛得我要立刻見醫生,他給我處方了一星期藥物,但我未服夠一星期,已痛到我要入急症室!」

不同藥物針對不同部分痛楚,而醫生往往需用上多種藥物,以達到最佳止痛效果。

百藥盡試 痛楚難除

醫生即時安排她入院打肌肉止痛針,並每日做物理治療。期間她被轉介見精神科醫生,希望她在服用紓緩情緒緊張藥物後能好好安眠,因為她如果沒有足夠休息,痛症難以好轉。

雖然發現她頸部有椎間盤突出,又有骨刺,但他認為這不是導致她痛楚難擋的原因,所以轉介她見麻醉科醫生李靜芬。

養和醫院疼痛治療門診麻醉科醫生李靜芬說,很多時病人的痛症並沒有特別原因,但就出現很大的痛楚,大大影響他們的生活質素。「痛」在醫學上向來被視為一種「病徵」,是身體發出訊號叫我們尋找病源治理。近年多被視為一種「疾病」,着重綜合治療及管理。

遷就痛處惡性循環

長期痛症引發惡性循環,病人會不願活動,經常遷就痛楚的一邊,而導致另一邊肌肉勞損,令疼痛範圍變得愈來愈大,繼而影響睡眠情緒生活質素。

研究發現長期痛症患者大概有三至六成受到情緒病的困擾,可是不能只用安眠藥或精神科藥物止痛。醫生可以針對痛楚部位,進行一些痛症微創阻滯介入程序入針作神經阻滯,將那位置的痛感絕源,打破痛而不動的惡性循環。

李靜芬醫生說,痛楚是很個人的,每個人的感受都不同,當中一些有原因的急性痛楚,例如骨折、骨裂、筋腱發炎,這些骨科類的痛楚,一般都能治理;又或患腫瘤,這類病人一邊接受腫瘤科治療,一邊接受介入程序神經阻滯術或減輕痛楚治理;有些捉不到原因或不為他人明白的痛,例如偏頭痛,三叉神經痛,亦可透過阻截痛感神經傳導,為病人止痛。

嚴重的長期痛症患者,可以進行介入治療,在超聲波或X光引導輔助下接受脊椎面關節注射。

X光照片顯示她頸椎肌肉拉緊引致頸椎骨過直,生骨刺及頸脊椎面關節退化發炎。

磁力共振圖片顯示張小姐有多節頸椎間盤突出引致神經根(root)受壓。多年來錯誤坐姿過勞積壓,致肌肉繃緊、纖維化。

神經介入疼痛治療,需由富有經驗的麻醉科醫生進行。

注射藥物 截斷短路

李醫生解釋,我們的神經系統,就像一個電路板,有時會漏電,「這個電路板會漏電、會短路,當某位置短路,便會一直的引發痛楚。對付這個運作出現問題的電路板,我們可以用藥物,中斷它的短路情況,避免在腦內引起長期的痛記憶。」

李醫生說,可以利用微創阻滯神經的止痛程序,即斷了這個短路。「藥物有時是減低神經敏感度,以做到絕源效果,這些藥物有注射的,亦有口服的,不同藥物針對不同部位痛症,而為了得到最佳效果,醫生會用上多種藥物。」

原來我們的神經電路板,有不同電子系統,故要用不同藥物堵塞、絕源或減低它的電流,這些電流,包括有鈉電流、鈣電流、鎂電流,及由很多其他敏感因子、物質分泌引起的痛楚電流,稱之為「發炎效應濃湯」(inflammatory soup),醫生就會針對這些物質下藥,「所以有些較頑強的痛,就不是一種止痛藥就能解決,而要好多種藥一齊用,這樣每一種不會太多,又可以減輕副作用,又可以取得最好效果。痛症舒解後亦可減藥。」

張小姐對抗痛楚多年,試過為了減痛猛搣痛處,高峰期每日服超過30粒止痛藥,所以「無病是樂」,是她最大的心願。

自我訓練 遠離痛楚

但注射藥物只能治標,不能治本,所以最終能否根治問題,也要靠病人自己協同努力。「醫生會為求診者作全人評估,全人治理,為病者度身訂做一套治療方法。例如有身體局部疼痛問題如肌肉繃緊筋膜疼痛症(Myofascial Pain),就先作止痛阻滯程序如『觸痛點注射』,望能放鬆積年的肌肉繃緊痛楚,再調校藥物,配合復康物理治理。有原因的痛楚,先治理本身病症,然後治療痛楚。痛症舒解後,我會向他們說,治療後自己都要好好保養,例如緊張引致的肌肉痛,就要學懂紓緩緊張情緒,培養適合與痛共存或淡化的生活模式——學習疼痛管理(Pain Management)。避免工作過勞和精神緊張,使肌肉無法鬆弛而得不到休息引發炎症。」

像張小姐,在長期工作姿勢不正確及本身骨骼問題引致關節發炎、退化,引發痛楚,不斷接受痛楚治療同時,李醫生亦教她要經常做拉筋動作,舒解繃緊的肌肉,平日亦要做運動,訓練肌肉。

張小姐在接受了李醫生的全人個人評估後,定期作疼痛日記和李醫生評估,把可能的潛在疾病與加重因子排除,如因職業有關引起不良姿勢,並且配合局部治療與伸展運動才能改善。同時,張小姐亦學會慢慢地訓練,切忌操之過急,以免弄巧反拙。「我之前就天天游泳訓練自己,每次可以游一千多米,但李醫生說我操得太狂,這很容易拉傷!」

目前,張小姐因肩痛暫停游泳,改為到物理治療和健身室做深層肌肉訓練。雖然暫時仍然偶有痛楚,但總算能控制。至於能否根治,張小姐認為希望在明天。

在接受治療的同時,張小姐亦要糾正姿態,常做拉筋運動,並學懂放鬆心情,才能遠離痛楚。

長期痛症

很多人飽受痛症煎熬,如果你曾經間歇或持續感到痛楚達三個月或以上,你便是長期痛症患者。根據一九九九年的調查報告,香港有10.8%,在接受調查前的十二個月內,曾有持續或間歇性痛楚超過三個月。

這些常見的長期痛症,包括頭痛、關節痛、腰背痛、肌肉痛及神經痛,癌症疼痛亦是其中一大類。

另一項調查顯示,因長期痛楚而被轉介往痛症診所接受治療的,最常見為肌肉筋骨痛(46%)及神經痛(27%)。

長期在案頭工作,側着頭部接聽電話,同時又要按電腦鍵盤,張小姐就是這樣壓出痛症。

介入治療 阻斷神經

當口服藥物常用治療法無法止痛時,可以利用化學性及物理性神經阻斷術,作介入直接的神經阻滯疼痛治療,例如「脊椎面關節注射」。

「脊椎面關節注射(Facet Joint Block)」方法是在X光輔助下,注射少量顯影劑來確保位置,然後把針插在疼痛脊椎面關節退化部位,注射藥物麻醉藥止痛,又可以注射類固醇消炎,或在神經線上直接加熱(Radiofrequency)或冷凍,目的是把神經線路阻斷,藉此紓緩頭頸痛楚。

伸延閱讀

想了解更多健康醫療資訊,請上養和醫院網站
http://www.hksh.org.hk/
本網站內容僅供參考,絕非推介任何診斷/醫療方法或藥物或保證其療效,亦無意代替專業意見或諮詢、醫療診斷或醫學療程。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