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年肺癌藥物治療的躍進

相對於大腸癌,肺癌的預後(即治療的結果)是比較差的,因為大部分病人在確診時病情都已屬較晚期,而肺癌的治療效果亦沒有腸癌那麼好。在三十多年前,治療晚期肺癌病人藥物的副作用較多,且效果並不顯著(只有約百分之十五病人的腫瘤會縮小),不能有效地延長晚期肺癌病人的生命。所以在十五年以前,很多醫生只會建議晚期肺癌病人進行支援性的治療,而不考慮用化療。
不過,十五年前出現了幾種新的化療藥物,臨床研究顯示對肺癌療效較強(約百分之四十的晚期肺癌病人在療程開始後腫瘤會縮小),病人的一年存活率可達百分之三十至四十。這些藥物包括紫杉醇(paclitaxel)、多西紫杉醇(docetaxel)、吉西他濱(gemcitabine)、長春瑞濱(vinorelbine)及伊立替康(rinotecan),就治療肺癌來說,算是一個比較大的突破,很多腫瘤科醫生亦建議使用,原因是藥效強,副作用相對較少,亦可以延長病人的生命。就化療來說,在第四個療程之後很多時癌細胞會發展出抗藥性,而病人的身體往往承受不了長期使用化療藥物的副作用,所以一般只會進行四個療程。約在五年前,出現了新的化療藥物(如培美曲塞,pemetrexate),除了副作用少外,亦突破了化療只能進行四個療程的樽頸,最近被臨床研究證實可以作為一個持效治療,持續使用可以保持療效。
以往較晚期(即第三期)的肺癌病人並不適合做手術,加上那時候的放射治療準確性不高,療效不強,所以只能用一些控制病徵的治療方案,病人的壽命亦較短,令人感到悲觀。直至近來十年發展了同步化放療,先用化療將腫瘤縮小,再配合同步化放療,可使部分病人的腫瘤完全消退!部分病人在接受藥物治療後,影響淋巴的腫瘤消退,但原發腫瘤因體積較大而未能完全消散,這時可以外科手術將殘餘的腫瘤切除,術後部分病人甚至可以根治肺癌!近四、五年間發展的調強放射治療(IMRT),其高準確性使同步化放療效果更加如虎添翼;而與「呼吸同步」的調強放射治療,可更進一步降低輻射對肺部的影響,預期療效會更加改善。
近幾年分子醫學研究的發展,使我們能更加明白腫瘤的行為,因而發展出一系列的標靶治療,來針對腫瘤的生長特性及其訊息傳導,達致療效強及副作用少的目的。其中一隻是抗血管增生藥(bevacizumab),在2006年有研究清楚顯示,此藥不單有助化療使腫瘤消退,亦可以使病人的生命延長約六分之一。去年有報告顯示,針對上皮生長因子的單克隆抗體(cetuximab)合併化療,亦可以提升反應及腫瘤的控制時間,用在非小細胞癌(包括鱗癌、腺癌及大細胞癌)上很有效。
在標靶治療方面有更重要的突破,是兩隻對付腺癌的藥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劑 (tyrosine kinase inhabitor)類的吉非替尼(gefitinib) 及埃羅替尼(erlotinib)。在過往,我們一直不明白為何大部分從不吸煙的亞洲女士會患上腺癌,但自從出了這兩隻新藥後,終於水落石出,因上皮生長因子基因突變,為這些非吸煙的腺癌細胞給予生長優勢,這突變是主要或唯一導致這些腺癌的原因。因此新的標靶藥物能發揮優勢,使腫瘤很快便有反應,最明顯的例子是病人服藥後的幾天,他們整個人也精神了很多,不再咳嗽,就像發生了奇迹一樣!在十五年前,晚期肺腺癌的生存中位數約只是四至六個月;這幾年有亞洲區的臨床研究顯示,這些腺癌女病人在使用新藥物後,其存活期中位數可達至十八至二十四個月,生活質素差不多完全不受影響。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