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DCT病魔 法眼難逃
電視廣播進入高清年代,不少人家中已換上HDTV;在醫學上廣泛應用檢查身體病變的電腦掃描亦已進入高清年代,最新的HDCT(High Definition CT Scan)已到港。
這部能提升影像清晰度最高達47%的高清電腦掃描儀器,不但可在數秒內將全身各部位以高清影像重現,捕捉細微病變,更突破規限,能分辨出心血管硬斑塊及軟斑塊、器官腫瘤和水囊,令病魔無所遁形!
![]() |
![]() |
一向想做大腸鏡檢查的洪主任,由於HDCT輻射量低,在因利乘便下,終做了仿真大腸鏡檢查。 |
最新高清電子掃描儀,在提高影像質素的同時,又能大幅度減低輻射劑量。 |
高清圖像比較

心臟血管造影,圖左為05年舊掃描儀,影像較模糊,圖右為CT750HD,清楚呈現白色的粥樣斑塊,並能分辨硬斑塊和軟斑塊,亦能清楚看見支架。

側身腹部影像細緻度增加33%,圖左明顯多雜訊。

腹部掃描影像對比,圖右HDCT影像細緻清晰。
![]() |
![]() |
高清掃描儀將心臟圖像清晰重現。 |
一些微細血管遠端,HDCT都能一一呈現。 |

羅吳美英醫生指出,年底高清掃描儀追加Dual Energy功能後,便容易分辨腫瘤及水囊。
能在病魔萌芽階段便將之消滅,有賴尖端的檢測儀器,其中電腦斷層掃描技術便不斷改良,提升影像的清晰度,務求將極細微的變化捕捉,幫醫生盡早清楚掌握病況,詳細規劃治療計劃,病人就能愈快接受治療,治療效果亦愈好。
然而在提升電腦掃描清晰度時,病人卻要付出更大代價——這代價,不是金錢上的代價,而是肉體上的代價,「根據物理定律,影像愈清晰,儀器所釋放的輻射劑量愈高,病人所承受的輻射量亦將愈多!」養和醫院副院長鄺國熙說。
吸收輻射長遠對健康的影響,百害而無一利,所以電腦掃描在提升畫質的同時,又要力求不增加病人所承受的輻射量,更佳是減低輻射量,這個難關並不易跨過。最終,醫學儀器生產商花了七年時間研究,才能成功研究出這部既能提高清晰度,同時減少輻射量的高清電腦掃描儀。
高清電腦掃描儀的清晰度,到底提升了多少?
軟硬斑塊看得清
據生產商提供資料顯示,身體各部位的掃描影像能提升百分之三十三清晰度,而心臟掃描的影像質素則提升百分之四十七,即比舊式掃描儀提升一半畫質。
更重要的是,病人所承受的輻射劑量大幅度下降,身體各部位掃描可減百分之五十至八十五,心臟可減百分之八十輻射量!
這些數字,對一般病人來說可能較為抽象,但提升清晰度對醫生斷症及規劃治療時,卻是大大有幫助。
「舊式電腦掃描儀器,圖像上有很多雜訊,很多時我們看心血管時,某些位置只看到呈白色,這些就是引致心血管阻塞的粥樣斑塊,但這些斑塊的鈣化情況有時就未必能看得清楚。最新的高清CT由於清晰度提升,除了斑塊的形狀、大小能清楚掌握,更可以看得到哪些是硬斑塊,哪些是軟斑塊。」養和醫院診斷及介入放射部主管羅吳美英醫生說。
分辨硬斑塊或軟斑塊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治療方法有所不同。
仿真大腸鏡捉瘜肉
由於清晰度提升,一些昔日要通過內窺鏡才能得到的影像,電腦掃描儀亦能做得到,其中一項是「仿真內窺鏡」功能。該院診斷及介入放射部放射技師洪美琍,知道年過四十應該做一次大腸鏡例行檢查,但因時間未能配合,說了幾年的「腸檢」一直未成事,直至數月前高清CT正式投入服務,在因利乘便下做了人生第一次「腸檢」。
「做大腸鏡檢查,前一日要飲瀉劑,將腸內宿便清除,檢查當日要注射鎮靜劑,之後醫生開始檢查,檢查後又要休息等鎮靜劑藥效過,要花大半日時間,但做這部高清CT的仿真大腸鏡,雖然之前亦要飲瀉劑,掃描時亦要從肛門注射氣體入大腸令腸道脹大,但真正照的時間只需幾秒,事後亦毋須等藥效消失,馬上可以工作,慳好多時間!」洪主任說。
高清CT的仿真大腸鏡,原理是將多張斷層掃描圖片結合,將二維影像變成立體的三維影像,出來的效果,就如同內窺鏡進入大腸後所得出的立體影像。洪主任向記者展示自己的仿真大腸鏡圖像,看見腸道內有一顆一顆突起的東西,一般人看後可能會大驚,以為是大腸瘜肉或癌變,但由於她在接受掃描前已飲服含鋇的飲劑,遇有未能完全清走的宿便,鋇劑便會黏付在上,令醫生可以分辨出哪些是瘜肉或腫瘤,哪些是未清走的宿便。
洪主任說,其實電腦掃描的仿真大腸鏡技術一早有,上代儀器亦能做到,而最重要的,是新儀器輻射劑量大幅減少,這才是洪主任願意檢查的原因!
心臟、腫瘤最清晰
結果洪主任利用高清CT進行的「仿真大腸鏡」檢查,確定她大腸健康,沒有任何病變。當然,如果高清CT發現有瘜肉或病變,她便無法像大腸鏡檢查一樣,同時進行手術切除。
這部名為Discovery CT750 HD的高清電腦掃描儀,由於影像清晰,目前較多應用在檢視心血管病變,「從二月正式投入服務至今,三個月內有一千名病人接受掃描,當中有三分一掃描心臟,三分二掃描身體其他部位。」
有三分一應用在心臟掃描,因為它比舊式掃描儀看得更清楚,除了減少影像擴散,分辨軟硬斑塊,將支架內部影像化,檢視血小板特徵外,更連小於一毫米的心臟遠端動脈病變亦能看得清楚。
除了心血管有高清圖像,在檢視腫瘤方面,它亦突破限制。
羅吳美英解釋:「電腦掃描是一個好好的檢查儀器,一向用來檢視腫瘤,這是它的強項,但有時有些病人的腫瘤可能體積太小,或有時實在無法分辨它到底是一個水囊(cyst)或是一個腫瘤,這就需要用其他儀器作進一步檢查。以上問題,有了高清CT便能即時解決。」
羅醫生所說的這個功能,稱為Dual Energy(雙能量),到本年底才能應用。
一次掃描 兩套影像
它的原理是重組不同密度影像,但不會令身體整體承受輻射量增多。
「由於它的掃描球管(Performix HD Tube)能以不同角度,前後移動對焦,並發出不同能量,掃描出一個高能量高清影像,和另一個低能量的影像,然後電腦自動將兩個影像結合(automatic computer mixing),例如高能量是30%,低能量是70%,結合後得到一個最清晰、最低雜訊的高清影像。」
同時病人只需在同一次只花數秒的掃描中(不包括事前準備),得出一套注射了碘的影像,另一套是沒有碘的影像,兩套掃描圖片同時送交醫生分析。醫生從這些呈現不同面貌的圖片中追兇、捉病變或跟進變化,幫他們更快及更準確地斷症。病人方面,則可避免做了某個檢查但得不到肯定結果,從而要再做另一種掃描,例如超音波掃描、磁力共振掃描或正電子掃描等。
![]() |
![]() |
磁力共振掃描在檢查軟組織方面有很好效果,故很多時與電腦掃描合作使用。 |
現時CT較多應用於檢查心臟,約佔總人數三分一。 |
術後跟進 有賴CT
在確定是腫瘤時,最重要判斷是否可以用手術切除,故其體積大小,哪一條血管連接到腫瘤,癌細胞有否蝕入血管,如蝕入血管就不能以手術切除,病人需要接受化療或電療,故在判斷病情上,清晰的電腦掃描圖像很重要。
手術後的跟進,例如手術後病人發燒,會否體內有個膿泡,亦是由電腦掃描跟進,而之後的監察,有否復發,亦是有賴CT,故它的影像愈清晰,醫生愈能更早察覺病變。 其次,較多利用CT檢視的病症,其中一大類是創傷(trauma),例如交通意外造成的骨折或內傷,小朋友墮地頭部被撞擊等,都有賴高清電腦掃描檢視。
另外一些腹腔疾病,例如腹痛,醫生懷疑是腎石,可以照X光,但如果腎石體積太細小就無法看得到,利用高清CT就難逃法眼。又例如盲腸發炎,有些病人在醫生按下檢查時,可能只有微微痛,白血球沒有特別升高,究竟是否真要割呢?這時電腦掃描就能準確地捕捉。「在檢視盲腸發炎,電腦掃描的準確度達百分之九十九。」
不過羅醫生強調,在診斷病症時,所有儀器都是相輔相成的,有時電腦掃描與磁力共振掃描需要共同使用,醫生才能得到最佳影像判斷病情。「磁力共振檢視軟組織有其優勝處,例如病人膝關節情況,電腦掃描可以看清楚骨骼,磁力共振就可以看清楚半月板、韌帶。而心血管方面,高清CT雖然影像清晰,但配合磁力共振,就可以看清心臟肌肉功能,例如是否有某位置損壞,每次泵血時是否正常等。」
當醫療檢查儀器愈進步,我們便能愈早發現病變,而在電腦掃描進入高清年代後,相信病人能省卻不少進行多種檢查的時間,能更快進入治療。
其他電腦掃描儀器
![]() |
![]() |
○八年的「320排動態容積電腦掃描」亦屬低輻射掃描儀,能以0.35秒掃描整個心臟。 |
○六年的雙源電腦掃描儀,能不受病人心跳限制,準繩地掃描出心血管圖像。 |
伸延閱讀
想了解更多健康醫療資訊,請上養和醫院網站 http://www.hksh.org.hk/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