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忠臣亮節 侯王
香港開埠不過百多年,歷史不算悠久,可是歷史古迹卻並不少, 當中更包括很多廟宇,例如被訂為法定古迹的九龍城侯王古廟便是一例。 據說這間侯王廟早在南宋末年便已出現,不過到底侯王是何方神聖? 與香港歷史又有甚麼淵源呢?原來侯王並不姓侯, 更與南宋皇帝逃難到九龍城有密切的關係。
南宋國舅
侯王到底是何方神聖,其實並沒有統一的答案,只是現在一般都認為他是南宋忠臣楊亮節。據九龍城侯王廟中於一九一七年寫成的一篇「侯王廟聖史碑記」記載,侯王名楊亮節,是南宋帝(宋端宗)的國舅,他生前已封「侯」,死後因為忠義被封為「王」,故稱為「侯王」。
據說楊亮節生逢元兵南侵,南宋首都臨安被佔,他帶同只有七、八歲的帝逃難,一路走到現在的九龍城,眼見元兵勢大,雖然盡力保護帝,卻無法力挽狂瀾,最後更病死於九龍城。侯王死後,當地人不忍他的屍體遭元兵侮辱,便靜靜草葬,以一茅屋作廟,直到八十九年後,明朝興起,鄉民才為他立廟祭祀。據說現在九龍城聯合道的侯王廟,即為最初的侯王墓。
傳說各異
不過,有關侯王是病逝還是戰死,卻有不同的傳說。香港另一間著名的侯王廟是東涌的侯王宮,建於乾隆三十年(1765年),據說是村民從九龍城侯王廟請來制服瘟疫的,不過也有傳說指當年楊亮節是保護南宋帝逃避至大嶼山,在東涌灣外與元軍海戰,最後壯烈犧牲,所以被封為王。更有另一個傳說稱,其實楊亮節並沒有戰死,反而是在傷癒後隱姓埋名,在沙田瀝源等地行醫。死後居民為他立廟供奉,所以沙田大圍及大嶼山都有侯王廟。
另外,九龍城的侯王廟的侯王寶誕在農曆六月六日,東涌侯王宮的侯王寶誕卻是農曆八月十八日。
侯王鎮珠
另外,大澳楊侯廟所在地名為寶珠潭,原來也與侯王有關。
話說楊侯王廟所在地,該處水面有土丘凸起形如一粒寶珠,故名寶珠潭。不過古時有風水名家指出,這粒寶珠正正位於大嶼山的獅山與虎山的水口之處,成為獅虎爭珠之局,所以要在這粒寶珠處建侯王廟,這樣才可避免獅虎爭珠而傷及鄉民。建廟之後因為有侯王鎮壓,令獅虎不敢把寶珠搶去,所以當地才可以民安物阜,讓大澳成為一個富足的漁港。
麥玲玲話你知
![]() |
九龍城侯王典故
正如譚公道沒有譚公廟一樣,侯王道也沒有侯王廟,九龍城的侯王古廟卻在數條街外的聯合道。其實九龍城的多處古迹都與侯王有關,除侯王古廟外,宋皇臺自然是紀念侯王力保的宋帝,據說從前在宋皇臺附近,更有一座「金夫人墓」,相傳為楊太后(即楊亮節的姐姐,帝的母親)女兒晉國公主之墓,不過後來該處興建了聖三一堂,「金夫人墓」亦隨之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