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輔助八卦功能
之前曾在本欄談及電子科技及資訊產品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在此想再補一筆。
事源日前到海外參與會議,出席該會的教授共處同一酒店,早晚見面,很快便將所有要講想講的話題消耗得八八九九,於是大家閒聊的題目開始轉向一些學術界的八卦話題。話題一經打開,大家所講的(不幸地)都集中在當前內地學界的情况,而題目就圍繞着抄襲、造假、騙色這幾個方面,例子一個接一個的列舉出來。由於參與閒聊的都是圈中人,所以就算不公開學校、人名,甚至盡量點到即止,避免令人有所聯想,但大家基本上大都心中有數,了解牽涉其中的人和事。就是這樣,大家講了好幾個案例,八卦一番,哈哈大笑。

讀者或會覺得奇怪,為何教授們談論學界醜聞之時,不是慨歎世風日下,搖頭歎息,而是哈哈大笑。原因其實相當簡單,一是同類事件之多,要搖頭歎息的話,恐怕整個晚上就要不停搖頭,停不了下來。二是那些故事早已流傳一段時間,再沒有人會假裝同情或扮作客觀,將它們以笑話形式表達出來,有時反而可以避免尷尬。三是當作笑話看待,可避免與當事人(不排除有可能認識)扯上關係,保持一點距離。所以,大家哈哈大笑,不當作是甚麼一回事,其實有其實在的社會功能。
但當講得頗為熱鬧之際,某教授表示坊間傳聞並不可靠,很認真的解釋最近某宗流言,當事人並非很多人猜測的X君。換言之,該流言的男主角其實另有其人。在互聯網上之所以流傳X君,主要因為他一向為人高調,而且還有過鬧出醜聞的前科。但某教授很實在的說:信我!我知誰是主角。
此言一出,大家嘩然。接下來就是smart phone和平板電腦發揮其輔助八卦、吹牛的功能的大好時機。某教授先從網絡上找來X君玉照,再而尋找及展示在虛擬世界中的各種傳聞。對於網絡上的各項八卦消息,他逐一反駁,結論是X君曾經抄襲,卻不似是好色之徒。然後,他再氣定神閒的從網上下載男主角的照片,一時之間八卦消息當事人的廬山真面目就在眾人眼前。而在這基礎之上,某教授開始他的分析和推理,然後很有系統和層次的將他的證據、論點列舉出來。坦白說,我八卦多年,從來未試過可以八卦得如此具體。
這是有調查研究基礎的八卦活動,大家不再只是隨便的聊聊,說說便算,而是查根究柢。今天,在社交場合吹吹牛,隨時給別人現場「踢爆」。稍為資料欠準、證據不足,人家即時給你更正。感謝smart phones、平板電腦等最新器材所帶來的轉變,今時今日吹牛、八卦,少來胡扯,而是必須有調查研究的支持。究竟這有沒有提高我們的生活質素,我不得而知,但肯定大家八卦的時候,都較以前嚴謹,有時甚至要交代一下方法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