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療服務產業 大有可為
![]() |
經濟機遇委員會近日同意研究發展六項香港具有優勢的產業,當中包括發展醫療服務及中醫藥產業,相信政府是考慮到香港擁有先進的醫療設備,以及一班高專業及道德水平的醫療專業人員吧!香港的醫療質素,從○三年沙士一役中可見一斑。醫療界的行內人士均同意政府的立場,並非着眼於發展低產值如驗身服務的醫療旅遊,而是善用香港醫療的長處,如高新及具領先地位的尖端醫療科技,去發展高質素的醫療服務產業,除可帶來更高的經濟收益外,同時亦有助保持及提升香港在世界上的醫療水平和地位。
事實上,醫療服務產業亦有助帶動其他非醫療的經濟收益,如病人親屬在住宿及其他方面的消費。舉例來說,約數年前香港產婦數量日漸下降,加上當時專業保險費愈來愈貴,使到醫學界擔心入行做婦產科的醫生會愈來愈少,當時令人相信最壞的情況是港人要產子,可能需到周邊其他地區找婦產科醫生!但自從有了很多內地產婦湧到香港生小孩子後,香港的婦產科變得蓬勃,直接提供了很多資源,使香港的婦產科服務保持在世界極高水平,這經驗絕對可以應用在香港發展醫療服務產業上面!
在醫療發展方面,政府於十年前已開始將醫管局的經費封頂,除不會大幅度增加撥款外,更沒有跟隨醫療科技發展及其通脹來調整,醫管局作為最大的住院醫療服務提供者,在「巧婦難為無米炊」的景況下,又怎能保持香港的醫療水平呢?不過,最近政府的政策開始改變了,如早前以象徵式「一元補地價」批出四塊土地來鼓勵發展新醫院,就是一項受歡迎的措施;就軟件方面(即人才),為配合醫療服務的發展,及應付更多內地病人來港在私營醫療系統接受治療,醫生、醫護人員、放射治療及物理治療人員等的數量及培訓都需要增加,但相關的培訓經費勢必大增,所以政府必須增加醫管局的資源方可。
鄰近國家如新加坡已提供醫療旅遊為周邊國家 (如馬來西亞及印尼等)的居民服務;而香港的目標很明顯是中國大陸的同胞們。在治療某些疾病(如亞洲區常見的鼻咽癌及肝癌)方面,香港具有國際上的領先地位,應可吸引世界各地病人來港接受治療。事實上,來港治病的病人,一般都不是一時三刻可以完成療程,但現時的入境條例只容許他們留港十四天,限期一過,除非病人身體狀況很差,否則都要求他們先離港(就算是半天也好)後重新入境!除了引致不便外,還會影響病情,這個安排必須修例加以改善。
此外,香港醫療服務產業需有適當的推廣配合,才能跟其他地方競爭,但香港醫務委員會聲稱「全球性管制香港註冊醫生專業服務推廣活動」,這個不合情理的跨地域「司法管轄權」,卻會阻礙產業的發展!在香港,這個規限有其理由及實行的必要,但在香港以外的地方則應「入鄉隨俗」,按不同地區當地類似醫委會所定的規則,清晰地將我們的醫療服務推廣,才能推動香港醫療服務產業的發展,亦不會剝奪當地巿民的知情權利及選擇的自由。以往幾年曾有醫生對醫委會的裁決進行司法覆核,而法庭亦批評過醫委會的規則,有侵犯言論自由及病人知情權之嫌。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都會,要有高質素的醫療服務才能吸引外國人才來港工作。倘若不幸患上重病或發生意外時,每個人都想接受最高水平的治療,試問誰願意到一個醫療水平落後的地方居留及工作?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