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行,就是為了不期而遇
香港,我們慣於用盡每分每秒,於是每天的時間表都排得滿滿,上、下班坐車的時間用來看文件、用iPhone、iPad上網;吃飯的時間用來開會、見客;去廁所的時間用來講電話……不會容許自己有片刻靜下來。
但來到普羅旺斯,你卻會不自覺的放慢了步伐,開始慢慢的咀嚼、慢慢的喝酒、慢慢的走路、慢慢的細味生活、慢慢的享受美好……
慢慢地,自己也重拾一樣久未享受過的樂趣,那就是……發呆。望着藍天發呆;望着碧海發呆;望着薰衣草發呆;望着橄欖樹發呆;望着梵高當年作畫的場景發呆……

在旅途上,如果能夠放慢步伐,總會遇上美麗的女侍應。
在發呆中想起過去;想起很多的人和事;想起那些雀躍的日子;想起那些沮喪的日子;想起那些開心的日子;想起那些流淚的日子;想起那些溫馨的日子;想起那些孤獨的日子……
就當我在梵高晚年治療精神病的那間聖保羅療養院其後院的那片薰衣草田發呆時,碰上了David,一位一樣是來自香港的背包客,他認得我,又租了車子,於是便邀請我坐一回順風車,展開了一場萍水相逢的友誼;
就當我在一間又一間的餐廳,細細的咀嚼,慢慢的喝酒時,我與一個又一個的漂亮女侍應搭訕起來,大家不要想歪,沒有下文,但已經如沐春風;
就當我迷失於恍如是蜘蛛網的路上時,一位好心的老太太望見我一副茫然若失的樣子,主動走過來,費了一時三刻帶我到目的地,正當不知如何感謝她時,她卻說不用了,如果她那正在流浪的孩子,有一天在香港遇上麻煩時,她相信亦會有好心的香港人會主動伸出援手。在那一刻讓我感受到,縱然國與國之間有很多紛爭,但還是存在着愛和美好……

在安提布(Antibes)市內畢加索博物館裏收藏這位大師的名畫,《生之喜悅》(La joie de vivre),它正好總結了我這次南法之行。
旅行,就是因為嚮往和憧憬類似的不期而遇。
如果是參加旅行團,前述種種,是不會發生的,不會容許你擁有這樣的餘裕,他們會不斷催促你,催促你起牀;催促你吃飯;催促你上車;催促你往下一站……
於是,如果擠得出時間作事前準備(可惜已經愈來愈難),我還是會選擇以背包行的方式走下去。或許會有阻滯;或許會遇上麻煩;或許甚至會發生意外……但為了那些不期而遇,我還是會繼續、勉力走下去。
就是如此,背包行成了我的信仰;而《Mook》、《Rough Guide》、《Lonely Planet》等旅遊書,則成了我的聖經。
其實,我並不識法文,只勉強曉得講「bonjour」、「merci」等幾個單字,很多人都問我,如何可以一個人背包行,踏遍普羅旺斯,尤其是傲慢的法國人,根本不屑與你講英文,這差不多人盡皆知的事實。
我的答案,就是倚靠前述那些旅遊書。
我有很多熱愛自由行的朋友,都是《Lonely Planet》、《Rough Guide》的忠實擁躉,手拿一冊,踏遍天涯。這些書以資料詳盡見稱,酒店、餐廳、交通、景點的資料,一應俱全,實用價值最大,被視為背囊客恩物,並非無因。而且如今《Lonely Planet》更設立網站,發揮更大的協同效應。
問題是《Lonely Planet》又好;《Rough Guide》都好,因為彩色照片不多,於是單看這些書,不會令你產生太大的旅遊意欲和衝動。在英文旅遊書中,講到圖片和印刷精美,就首推《Eyewitness Travel》,它自己就標榜:「The Guides that show you what Others only tell you」。
但其實在這方面,中文雜誌有時卻做得更好。本欄的讀者都知道,我一向是台灣旅遊書《Mook》的忠實擁躉。就以我這次南法之行為例,一直陪伴在我身旁,就是兩本旅遊書——《Mook》的《普羅旺斯和蔚藍海岸》,以及《Rough Guide》的《Provence and Cote d'Azur》專輯。
每一本《Mook》,都會以某個國家作為旅遊主題,內裏刊有大量彩色照片,而且排版和相片質素都做得十分精美,更附上景點的簡介,令你對那些景點不禁悠然神往。
以往曾經批評,《Mook》的旅遊實用資訊稍嫌不足,地圖更少,但近年它出版了「Action」series,在這方面已經作出一定改善,提供了更多的地圖,以及更多的交通貼士,而且書本還改成了一個更方便沿途攜帶的大小。

就是靠這兩本書,在不曉法文的情況下,我仍然能夠踏遍普羅旺斯和蔚藍海岸。
當然,書中還是欠缺住宿的資訊,但近年「Trip Advisor」這個旅遊網站,已經發展得頗為完備,我都轉為靠它來在旅途中找酒店和訂房。始終,每一處地方的酒店數目很多,一本就算幾厚的書都很難全容得下,再加上在旅遊旺季,房間都要事前預訂,不能當天上門walk in,於是也只能事前先在網上完成。於是,「Trip Advisor」這類「一站式服務」的網站,在找酒店和訂房這一方面的功能,不是書本能夠相比的。也因此,《Mook》的「Action 」series在這方面的不足,也慢慢變得微不足道,反而《Eyewitness Travel》用了眾多的篇幅和頁數,來提供酒店的資料,便成了「雞肋」,徒然令得書本變得重甸甸。之前我已寫過很多次,對於一個背包客來說,travel light是十分重要的。
《Mook》對台灣的自助遊旅行文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我記得有一次在埃及樂蜀(Luxor),穿越橫街小巷,到了一間《Mook》介紹的餐廳用膳時,在等菜期間翻閱它的顧客紀念冊,竟然看到一段又一段的中文,都是像我般跟隨《Mook》的介紹而來的,當中一段更大意如下:「多謝《Mook》,它把台灣的年輕人從網吧和卡拉OK房,帶去另一個世界,只有當他們能夠放膽自由行、往外闖時,台灣才有前路。」當時看到之後,心內冒起的,是一陣異常的溫暖和親切。(南法背包行之八,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