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專欄  > 書寫人生 2009 年 04 月 20 日

蔡子強

時事評論員。寫了半生政治評論,自從某一個晚上開始,忽然領悟到人生應該還有一片更大的天空。

香港足運的輓歌

本地甲組球隊屯門普高,在賽事完結前七分鐘,竟放軟手腳,連失四球,慘敗給對手愉園一比五。有球員對場外大聲咆哮,作出控訴,說想要幾多球便出聲,不如一併連他也換離場;亦有球員賽後透過網誌宣洩不滿,說有同胞放軟手腳,是因為「$$$」作怪。球隊旋即籠罩於「打假波」的陰霾和指摘當中。

原本久已聲沉影寂的本地球壇,遂重新進入公眾視點。正當萬眾期待有關方面嚴正處理這次事件,以打擊歪風,重挽球壇聲譽之際,屯門普高完成調查報告,但文過飾非的內容,球員前言不對後語、一改口風的口供,如:咆哮是針對場內而非場外;想要幾多球便出聲,是贏緊比賽還嫌入球入得不夠的話,不如一併連他也換離場;「$$$」作怪反成了國援薪金偏低提不起勁比賽……全都令人啞然失笑,只覺大家被當作是傻瓜。

而足總息事寧人的態度,敷衍塞責的說「全世界都有假波」,一樣令人搖頭歎息。這樣的一個球壇,還如何可以寄望火浴重生?也不要怪香港足運就像一個被遺棄的孤兒,生與死無人關心,甚至理睬。

那不是遠至戰前五次奪得遠東運動會足球冠軍、四次全國冠軍、兩次亞洲冠軍;又或者戰後,出產了香港之寶姚卓然、張子岱等享譽亞洲的名將之類的史前洪荒時期,而是你我都見證過的八十年代。

‧考考大家,究竟有哪位曾經在世界盃決賽入過波的球星,曾在香港踢過波?

世界盃「決賽」,不是「決賽周」,入過波的球星,竟在香港踢過波?無錯!我想很多三十歲以上的球迷都知道答案,那是南寧加(Dick Nanninga),那位曾在1978年世界盃決賽,阿根廷對荷蘭,為荷蘭頂入扳平1:1那一球的高大前鋒,雖然荷蘭最後在加時還是輸了1:3,屈居亞軍。當時南寧加來港效力的是七、八十年代的班霸精工,而且不是來港客串一、兩場比賽,而是踢了近一個球季。

‧再考考大家,究竟有哪位曾經在英格蘭足總盃決賽入過波的球星,曾在香港踢過波?

答案是英國球員克捷臣(Tommy Hutchison),那位曾在1981年足總盃決賽,熱刺對曼城,代表曼城,卻為兩隊各入一球(即是其中一球是「烏龍波」)的前鋒。當時克捷臣來港效力的是八十年代異軍突起的強隊寶路華,老實說,他是我見過最好波的香港外援(不計僅來港客串一、兩場,嘉賓身份玩票性質的那些),踢波就像跳芭蕾舞一般的優雅,把對方的後防玩弄於雙腳之上。

是不是很夢幻?那些本來以為只有在電視才有機會看到的球星,竟然可以請來香港獻藝。當年班霸精工還有韋伯、迪莊、連尼加賀夫、穆倫、海恩等荷蘭國腳,又或者從曼聯退役來港的著名中堅哥頓麥昆,每次比賽都令人目不暇給。

我們這些四十世代,有幸見證了這段香港足球的黃金年代,也不枉了。當年正在讀書,沒有錢,買的是「學生飛」,坐的是政府大球場的「大鐘底」,但已經心滿意足。朋友兼同事馬嶽是「擁南躉」,據說好一段時間內,每逢南華踢的比賽他都不會錯過入場,哪怕是南華對港會(降班膽)。

要說香港足球由盛轉衰的轉捩點,必定是八十年代中,足總以培訓本地球員為名,不斷削減外援人數,令寶路華和精工兩大球壇中流砥柱,相繼退出甲組以作抗議,再加上足總的經營方式,漸漸與商業化、專業化的世界趨勢脫節,全球化下歐聯、英超、西甲、意甲等強勢入侵香港,再到今天,可能連內地明目張膽的打假波風氣,也引入香港,屯門普高一役,可能會成了香港足運的輓歌了。 想重溫那一些「those good old days」,不妨買本莫逸風和黃海榮兩位年輕朋友所著的《香港足球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