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委託浸大化驗 奶粉驚現塑化劑DEHP 男童或性遲熟
正當市民以為「塑化劑風暴」已告一段落之際,本刊早前委託浸會大學生物系,化驗三個受歡迎品牌的初生嬰兒奶粉,結果竟全部驗出含塑化劑DEHP,含量由十億分之廿八至四十二不等,敲響幼兒食品安全的警號。
今次化驗結果,雖未有超出香港食物安全中心的標準,但由於奶粉是初生嬰兒在母乳以外的唯一食品,兼且長時間飲用,或影響幼兒發育。有外國學者曾利用老鼠進行測試,發現DEHP有抗雄性激素作用,老鼠長期吸收塑化劑後,雄性出生率減少,更引致生殖器官較正常短小。
醫學界目前尚未就DEHP對人體發育影響進行研究,但有兒科醫生指DEHP或與男童性遲熟有關。本港亦發現有十四歲男童的陰莖長度與小童無異,不排除與塑化劑等環境激素有關,家長切勿掉以輕心。

奶粉是初生嬰兒在母乳以外的唯一食品,為了BB健康,家長選擇時切勿掉以輕心。
塑化劑入侵各類食物的問題,似乎遠較想像中嚴重。本刊早前在超市購買三個受歡迎品牌的初生嬰兒奶粉,以及兩個品牌的膠樽裝蒸餾水,交給浸大生物系教授黃港住,化驗塑化劑DEHP含量。
經過反覆測試,結果兩支蒸餾水並未含塑化劑,但三個奶粉樣本均驗出含微量DEHP(見附表),當中以日本品牌最低,為28.3ppb(十億分率),但三者DEHP水平並未超出食物安全中心訂下的1.5ppm(百萬分率)標準。
不過,世界衞生組織(WHO)另有國際標準,視乎體重訂下塑化劑的「每日可容忍攝取量」(Tolerable Daily Intake,簡稱TDI)。以初生嬰兒體重約三公斤為例,若日食七餐奶粉、一餐一百毫升計算,每日便進食約一百克奶粉,所吸收的塑化劑已是TDI的十五至二十分一,情況令人憂慮。
「世衞的標準只針對成人,其實無人知嬰兒或兒童的容忍量是否這麼高,加上嬰孩所有器官正發育,在老鼠的測試中,塑化劑影響可以很嚴重,但對人體的影響仍未有確切證據。」黃港住說。

多個奶粉樣本驗出含有塑化劑DEHP,雖未超出食物安全中心的標準,但DEHP會否影響男童性器官發育,仍屬未知數。
抑制性器官功能
他解釋,塑化劑只是個統稱,目前已知的有逾百種,大部分例如雙酚A屬類雌激素,影響生殖系統,令女童出現性早熟;但DEHP則屬抗雄性激素,主要抑制男性性器官及精子功能。
黃港住說,外國有研究發現,在大劑量DEHP環境下,老鼠所誕下的後代以雌性為主,雄性後代的生殖器官亦較正常細三分二;幼鼠長期吸收大劑量DEHP,更會窒礙性器官發育,甚至降低精子的質素。
對於多個奶粉樣本含DEHP,他認為:「三個品牌的奶粉均含相若濃度的DEHP,幾乎可以肯定是來自牛隻本身,而並非在製造過程中出現或添加。」黃港住曾翻查挪威、英國及西班牙的同類調查,當地的嬰兒奶粉DEHP含量介乎十至一百二十微克╲千克,本港奶粉未見異常情況。
自台灣爆出「塑化劑風暴」後,有本港兒科醫生透露,多了父母帶子女前來檢查,擔心出現性早熟或遲發育問題。本港除了女童性早熟有增加趨勢外,原來亦不乏男童性遲熟個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