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味之腸

沒想到一條廉價的即食腸仔,包含的成分竟然超過二十種,但當中我認為只有兩種可以叫做真正的食物,就是魚肉和雞肉,其餘都是添加物。從另一個角度去看,真要佩服那些生產商,可以搞出如此複雜成分的廉價零食。
最近幾年我對食物包裝紙上的成分說明特別留意,但不知是眼力漸漸不逮,還是製造商和銷售商不想消費者看得太清楚內容,字體愈來愈幼細,幾乎要出動放大鏡。雖然這條腸仔的說明每個字比芝麻還細,仍算清晰可讀,但當中的「E621、E364ii、E639、E631、E627、E450iii、E452i」,是甚麼成分呢?我思疑找個讀化學系的大學生,也說不出所以然來,何況我等一介為食庶民。
試問當今世代,有甚麼東西還會是原汁原味?即使有,只能當是上天恩賜的稀世奇珍。與其緣木求魚,不如豁出去,好味的話便乜都吃。坦白講,我是屬於「拚死無大害」的為食一族,俗點說是「屎唔臭都食」之徒,半生人吃下的化學劑,要數算也算不清。
這種肉腸與零食糖果和「口立濕」大不同之處,是它有誇張的肉味,在我小孩子的年代,零食的花款相對於今天,可說是匱乏的蠻荒時期,那時買煙仔餅或杏脯肉,已經是好巴閉的零食。忘記了這種腸仔初面世時賣多少錢,但印象中總不會便宜過一串魚蛋。
肉腸的包裝二三十年來基本沒有變過,還記得第一次要吃它,真是老鼠拉龜無處入手,不知如何吃到它。當時在街邊士多買回來,就想在返家的路途上將之了斷,可是手頭上連刀仔和鉸剪都無,怎樣拆開繃緊的貼肉包裝膠紙呢?最後是粗暴地用牙齒連扯帶咬將之分為兩段,然後像唧牙膏般把肉腸唧出來,結果肉腸變為爛溶溶的肉糜,包紮的膠腸衣更肉酸,黏附着殘餘魚肉似一箸鹹菜。
後來有個同學仔傳授開腸秘技,練習了兩條已得心應手,今天我從肉腸頂端金屬結紮環處咬開,沿膠腸衣的接縫位順勢拉下,光禿禿的肉腸便暴露出來,腸衣上了無痕迹,乾淨利落。當年所學,竟然終身受用。
時移世易,這種貴價零食,今天相對便宜,即使是標榜少鹽,無着色劑的魚肉腸,依然比土耳其杏脯肉平得多。不過,這種肉腸,我愈吃愈少了。
坊間很多廚子都靠「師傅」加味,摻一點我無甚反應,我沒有「中國餐館症」,吃了有味精的食物不會出疹舌乾面紅耳熱。不過,大量落味精的話,我的牙會發軟,一兩個鐘頭才能平復。吃這類肉腸,牙軟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