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一年施政的核心KPI
踏入七月,行政長官李家超領導的現屆特區政府邁進第二年,對於這位敢講 KPI(關鍵績效指標)的香港舵手,你會給這張施政首年成績表多少分數?
打分前,不如先聽聽特首在有線新聞「有理有得傾」的專訪中如何總結一年工作。他特別提到,過去一年達成了三項成果,包括香港疫後全面通關;「招人才」政策出台五個月來接獲八萬多個申請,已批核的約四萬九千個,估計每年「引才」三萬五千個的目標可達甚至超標完成;房屋政策方面,預料五年內可有一萬二千個單位提早入伙,同時推出三萬個簡約公屋,以未來十年的房屋供應量推算,有信心在二○二七年達到輪候公屋四年半上樓目標。
李家超在訪問中還談到河套區發展、二十三條立法、團結社會以及對家人的剖白等,這裡不贅述,大家有興趣可以上有線新聞網頁重溫。
政府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引掣,施政綱領能按照目標推進,等於一架列車在軌道上平穩、有序地行駛,香港要追回疫情期間的時間與進度,便更有希望和把握,我們當然樂聞「三項成果」的進展。然而,我們仍難以為今屆政府的首張成績表打分,因為其他施政「考題」例如開拓創科、協助青年「四業」、北部都會區等,都是同等重要,希望特首能「再講多啲」,更重要是,希望政府能「再做多啲」。
北部都會區牽涉香港未來產業發展、深港合作及房屋規劃等重大布局,是驅動香港再創高峰的新引擎,宜快不宜拖。早前政府成立了北部都會區統籌辦公室,希望官員能夠真的做到「追時間、追結果、追成績」,令這幅發展大藍圖快些脫離「統籌」階段,讓市民見到實際的成果和成績。
事實上,真正的施政 KPI 不是在政府部門的評分表上,而是在市民的心中,當官員做多一步、做快一步,大家都馬上分辨得到。例如今月中開始入伙的元朗洪水橋過渡房屋項目「仁愛居」,不單止克服疫情絆阻如期交貨,而且精益求精優化了規劃和設計,令單位數目增加兩成之餘,單位亦更「光猛」和通風,令居民實實在在得益。市民最盼望的,就是這種見得到又摸得到的成果。
俗語說,開船趁漲潮。今日的香港社會比以前更穩定,正是大家擼起衫袖大幹一場的時候,希望今屆政府能把握機會,創造更多施政上的突破。全速推進北部都會區,以及進一步推動大灣區融合,為香港經濟尋找新出路,就是擺在眼前的要務,亦是政府未來一年施政的核心 KPI。特首在訪問中說,會研究利用最新科技的優勢,打破河套區的地理隔閡,加強深港創科合作,希望特區政府明年這個時候可以交出一張更亮麗的成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