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像素世界
據最新的調查研究指出,香港人每天平均對着手機屏幕3小時17分鐘,約佔清醒時間的百分之二十。如果是計算使用電腦、社交媒體和遊戲的屏幕時間,整體使用屏幕時間更高達6小時26分鐘,約佔清醒時間的百分之四十。當生活被多重屏幕所包圍,我們所見的世間萬象不再是光線反射真實物體的結果,更多的是由微小的發光像素所組合成的圖像。即便隨着分辨率的提升以及屏幕尺寸增加,畫質有更加細膩的需求,影像邁向4K時代,但不變的仍是由像素組成的畫面。

《鳥獸花木圖屏風》(局部),日本江戶時期 18世紀,伊藤若沖,日本出光美術館。

海港城一角的Invader創作,2015年。
由二十世紀以來,像素成為我們對於虛擬世界的一種定義,也可以說是區分現實與數碼化景象的準則。當法國神秘的街頭藝術家Invader,從70、80年代電子遊戲像素圖獲得靈感,以瓷磚砌出別出心裁的作品,在街頭與公眾分享他的創作。環繞着海港城的多處馬賽克塗鴉,則為香港留下趣味的城市印跡。巨大化的像素作品,消融虛擬與現實的邊界,彷彿遊走於立體的城市舞台,而隨性浪漫卻又出人意料的創作位置,帶來意外偶遇。街頭藝術侵略不同公共空間,以二維圖像重塑街區記憶,喚醒內心深處對於虛擬與現實間的好奇想像。
如果說Invader帶來的是真實地景裏的童趣像素,那麼日本江戶時期的畫家伊藤若沖,反從像素般的角度觀察世界,帶來更具生命力的景象。
《鳥獸花木圖屏風》是一件令人驚奇的作品,中心以鳳凰與白象為主角,四周環繞着各種色彩鮮艷的動物。畫面以間隔分出無數細小方格,復以相同色調但不同濃度的色彩繪出小格,製造出色調的變化與立體感,使人們的視線迷失於其間。
畫面展現了生命的喜悅與美好,畫中的動物們悠游漫步,儼然是恬靜的生命禮讚。這是一部將眾生成佛的夢幻世界表現得淋漓盡致的作品,也作為若沖一生所追求的佛教「山川草木悉皆成佛」的理想體現,萬事萬物皆有佛性,將生命的平等觀念賦予自然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