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玉思賢
子曰:「君子比德於玉。」
不單單孔聖人,還有許多先賢也說過類似的話。作為愛玉之人,當然appreciate聖賢們這樣推崇玉石。
那麼,玉究竟有哪些特質,跟君子的品德相似呢?

古賢聖哲常以君子的品德來比喻玉石的特質,愛玉的人當然「與有榮焉」。
首先,玉石溫潤內歛,光澤油亮。她的光彩不似其他寶石,耀眼凌人。
玉溫柔低調的光彩,有如君子的「仁」,以溫和親切來感化萬民。
君子可以坦蕩蕩,因為他們做事磊落光明,無有所瞞。這種德行,叫做「義」。玉的「義」,表現在她讓人一目了然的剔透通明的特質上。
又因為一目了然,所以玉有瑕疵,也會直接暴露於人前,就正如君子有過失也從不撒謊掩飾。這種誠實坦率的品德,是君子叫人歆仰的「忠」。
面對千軍萬馬需要勇氣,面對橫逆困頓也一樣。玉石的剛硬堅韌,昭示君子要有無懼處身憂患苦困的勇氣。
這堅硬代表了品德上的「勇」之外,又表現了「智」。
玉的堅硬(勇),在科學上是因為它的結晶密度高。
先賢未必知道何謂「密度」,但他們見到玉的質地如斯緊密時,也想到君子謀事那種謹慎細密的智慧。
談起君子,怎能不說「禮」,那麼「禮」又如何從玉之中體現出來?
子曰:「垂之如隊(通:墜),禮也。」
孔子說懸垂的玉沉穩端正,是君子謙敬有禮的態度。
一個人終日「䟴身䟴勢」,很難會認同這是個知禮的人吧!
除了舉止反映品德,聲音也一樣。
兩玉互碰時的聲音,清脆悠揚,如同能讓君子飛揚振奮的雅樂,這是聖人說玉具備「樂」德的原因。
玉還有種美德,叫做「潔」。
《說文解字》的作者—東漢學者許慎,說玉「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意思是說玉的切口鋒利,但卻不以此來傷人,是行為高潔的象徵。
玉和君子因為有種種善美的品德,所以《禮記 · 聘義》 中說道:「天下莫不貴者,道也。」
這指出人珍愛玉石和尊崇君子,是人類對美好事物嚮往的天性,是合乎自然之道的事。
玉在聖賢們的心中,是君子高尚品格的symbol,所以 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這句話。
玉離身等於君子背德,it's such a big deal!但要時時秉持君子品格不易,尤其身處這個紛擾複雜的世道。
所以我每日都戴上一件玉,就是想若然遇上人品受考驗的時候,可以給我「見玉思賢」的勉誡作用。
哈,呢招對我好work呀!至少好幾次,我火起想鬧人的時候,都係靠身上戴住嘅玉提醒自己:「Serena,謙謙君子,要溫潤如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