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承仁濟精神 將善心付諸為善舉助人
仁濟醫院於一九七三年正式成立,早期是只有一百多張病床的小型社區醫院,發展至今成為六大善團之一,為全港市民提供醫療、教育、社會福利、慈善基金及靈灰安置等多元化服務,全賴仁濟團隊一直秉持「仁者存心,濟世利眾」的精神去幫助他人。今年擔任第五十六屆董事局主席的孫蔡吐媚女士,將會如何帶領仁濟展開新篇章,惠及更多有需要的市民大眾?且聽她娓娓道來。

孫蔡吐媚女士
仁濟醫院第五十六屆董事局主席
支援弱勢社群需要
當上了主席之位,孫太不諱言無論工作和壓力都可說是有增無減,不過當中卻有苦有樂,只要能令貧苦受惠,她堅定地說即使再辛苦也是值得的。至於任期內的展望,孫太表示關注劏房問題及關懷弱勢社群是首要重任,「非常欣慰的是我們獲得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資助,推行為期三年的『為居住在劏房的家庭及兒童提供社區全人健康會所及照顧模式』計劃,並於今年六月開始,在荃灣區內成立『社區廚房及會所』,服務區內六千六百戶居住在劏房的居民。」她進一步解釋此計劃時表示:「我們了解到居於劏房的住戶生活不易,甚至有三餐不繼或有情緒方面的困擾。這個計劃正好透過專業社工及職業治療師的介入,為他們提供社區共享廚房服務、居民互助小組、社區關懷大使培訓計劃、居民發展支援及健康活動,以提升他們對社區資源及互助網絡的認識,共建關懷社區以改善個人及社區的問題。」

孫太任內的重點項目包括今年第三季投入服務的仁濟醫院首個過渡性房屋「仁濟軒」,共提供二百一十二個單位予現正輪候公屋三年以上或居於不適切住房人士入住。
促進學生全人發展
至於另一服務重點,當然是關乎於國家未來的棟樑。仁濟醫院向來致力推動學生的全人發展,孫太續說:「為了提升學生對創科的興趣、創科思維及解難能力,我們將繼續舉辦STEAM(科學、科技、工程、藝術和數學)主題活動,亦會繼續舉辦國際學生創新發明大賽,鼓勵學生參加不同類型的比賽,甚至衝出香港,與其他國家及地區的學生競逐創科賽事,擴闊視野。」鑑於近年人工智能大型語言模型的出現,對教學模式產生巨大變化,她認為:「無論教師或學生均需要正確認識新科技的運用,我們會加強培育學生的資訊素養,將科技的便利適當地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
此外,為加強學生對祖國的深入認識,院屬學校會與不同機構合作,安排多元化的國民教育活動,建立國民身份認同。「其中會透過不同的藝術活動讓學生認識中華傳統文化,例如朗誦、書法、繪畫等。課堂內亦會透過學習國家的歷史和文化,以至《憲法》、《基本法》等重要知識,培養學生的正確國家觀念。」孫太亦有提到,未來將會安排更多與內地交流的活動,讓教師和學生能實地了解祖國的文化與及最新的發展。

仁濟院屬學校每年會舉辦國際學生創新發明大賽,邀請不同國家及地區的學生與本港學生比併創意,打造跨地域的交流平台。
一站式社區安老服務
古語有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關愛護老精神一直都是中國傳統社會的美德,因此安老服務亦是仁濟醫院不可或缺的一環。仁濟一直支持政府「居家安老為本」的社會福利政策,鼓勵長者居於熟悉社區安享晚年。因應屯門區長者社區照顧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孫太在二○一六年捐款一百二十萬元支持開辦「仁濟醫院孫蔡吐媚睦鄰社區服務中心」,為區內體弱長者提供多元化社區照顧服務。中心現時為社會福利署『第三階段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社區券)的認可服務提供者,提供每天二十名長者名額使用中心服務。孫太最後更補充道:「我們將全力推廣長者及年齡友善文化,創建多元化的平台以提升長者的生活管理能力及個人自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