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穀雨時節,養生防病
踏入四月份,節氣有清明、穀雨,是春天轉換夏天前的兩個節氣。
穀雨前後濕氣上升,加上逐漸溫暖,對五穀生長有利,所以穀雨有「雨水生百穀」之意。暮春溫度升高,濕度增加,細菌、病毒繁殖傳播加快,所以穀雨又有「百草回芽,舊病萌發」的情況。此時養生原則應以扶正祛邪,亦要健脾、化濕。

中醫有「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養生原則,我們要做好時令養生,當人體正氣充足,即使再次遇上大流感,我們都能安然無恙。
四季養生是中醫養生的重點內容,其要點是順從四季陰陽的變化規律來調整個人的起居、飲食、作息等,以達到養生防病的目的。清明時節雨水多,濕氣重,健脾祛濕顯得份外重要。每個季節變換的前十八天裏,人體在脾臟都處於旺盛時期。脾屬濕土,濕為陰邪最易損傷脾胃的功能,引起脾虛濕困的體質。按照中醫春季養肝健脾的養生原則,此時應該抓緊時機養生的重點是防濕邪、護脾胃。
「脾胃乃後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若脾臟功能不好, 脾失健運,濕氣內盛會出現食慾不佳、胃腹脹滿、疲倦乏力、多眠、呆滯、大便不成形等症狀。穀雨前後養生在飲食上要合理,不吃過食寒涼及難消化的食物。人們在起居上要早睡早起,注意保暖,防止感冒。洗頭時要擦拭乾淨,以防濕氣滯留於頭皮,減少頭風頭痛。日出時多到戶外運動,時常保持心情舒暢亦有利脾臟及肝臟的健康,我們可以多聽音樂、耍太極鍛煉身體。
還有,仍然要注意適當保暖。春季乍暖還寒,早晚溫差較大,氣溫剛轉暖時,不要過早脫掉長衣,身體調節溫度機能要慢慢適應外間環境變化,從而達到平衡狀態。春天陽氣開始上升,人體陽氣還較弱,五臟猶如春天的小草一樣仍然需要呵護,所以我們勿使身體受寒,亦能減少疾病。
雨季不妨煮赤小豆薏仁粥,做法是把赤小豆、薏米及粳米以清水浸軟,再一起煮成粥便可,具健脾祛濕之效,在粥中更可放少量生薑絲及陳皮一起煮。亦可運用白朮、蓮子、陳皮、生薑、鮮淮山等材料,既能補脾益氣,又可祛濕。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