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情緒之源:物哀
美麗和死亡並存,兩者互相仰慕,這樣的畫面,的確是日本式的美與悲的極致。
日本古典文學的高峰《源氏物語》在日本開啟了「物哀時代」。
物哀,物(ものの),哀れ(あはれ),是平安時代(平安都即是京都,相當於中國唐宋朝)開啟日本文學上重要的文學審美理念。有人翻譯成「哀惋」,我個人感覺和宋詞中流行的「婉約派」,絕對是同病相憐,一種相思,兩個民族,兩處閒愁。

春天萬物爭榮,欣欣向榮,但李後主和西行法師,展示的悲春情緒,不約而同,異曲同工。
行く春や鳥啼き魚の目は淚
(匆匆春將歸,鳥啼魚落淚。)
——松尾芭蕉
花舞花落淚,花哭花瓣飛。
花開為誰謝,花謝為誰悲。
——李清照
松尾芭蕉是日本俳句詩聖,李清照是宋國婉約派玉女掌門人。兩人一唱一合,相隔了海峽,還有六百年的距離,怎麼何其合拍?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煜
願はくは、花の下にて、春死なむ、その如月の望月の頃
願死櫻花下,如月望日時
──西行法師
春天萬物爭榮,欣欣向榮,但李後主和西行法師,展示的悲春情緒,不約而同,異曲同工。
「獻給許多多的忌日」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第一頁開場白。
「物哀」即見物而生悲哀之情,對人世無常的感慨。平安時代打後的日本文學中明顯帶有一種淡淡的悲傷。而「物哀」也成為日本一種全國性的民族意識,觸碰、目見、耳聞時,觸發產生的深切的情趣和哀愁。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慼慼,隨着一代又一代的詩人、散文家、物語作者流傳了下來。接觸遠離日常的事物時,內心深處產生的感嘆,卻甚麼也說不出來的細膩複雜感情。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