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令兒童更幸福快樂
今年二月明愛專上學院人文及語言學院作新聞發佈,於去年與西貢多個社區組織合作,在西貢區向十七所小學進行「小學生快樂指數」調查的結果。該研究發現有65.3%受訪學生感到快樂,12.2%表示不快樂。快樂指數由0至10分計算,受訪學生的平均值是6.8分。
68.6%高小學生感到幸福,但是18.1%傾向抑鬱不幸福,更有12.5%心理嚴重不健康。
調查更發現,有50.7%高小學生已經出現心理困擾,可以引起精神疾病的風險。影響因素包括:「自尊」、「學校」、「家庭生活素質」等。
當然,這個研究是在去年香港仍然未和大陸通關的時候進行的。那時,絕大部份市民仍然在防疫法例的隔離措施下,感到受壓迫和苦惱,整體社會亦在承受經濟下跌的苦果,不但收入減少,家長在協調工作和照顧家庭的狹縫中掙扎,心情可能更惡劣。

學生方面,經過兩年網上授課,不能實體上學,很少互訪或戶外遊玩機會,運動場所又關閉,遑論出外旅遊,在這種情況下,研究發現,仍然有六成多學生感到快樂和幸福已經叫人感恩;然而,我們不能忽視有一半以上出現心理困擾,存在精神疾病風險!
另外,這研究是在西貢區進行,西貢區給人的印象是已經較接近大自然,比較其他區或有更好的居住環境;若這研究在其他有更多劏房或貧窮家庭的社區進行,結果或更驚人。當然若在全面通關、開放解封、疫情緩和、脫下口罩,全面實體上課和社交的今日,研究亦可能有不同結果。
上文筆者建議讓學生有足夠睡眠,減少不必要和機械式重複功課,讓兒童能更健康快樂成長。如何令兒童更幸福快樂,當然要多方面努力,包括:家長教育、老師培訓,有正向思維的好榜樣。學校、社區及政府都要支持培訓家長,提升家長和學生的情緒智能,抗逆智能,甚至屬靈智能。
其中一方面,學校可以做的,就是增加做運動時段。因為運動能增加腦部血清素,提升快樂感覺。學校的老師們要讓所有學生享受運動,減少電子遊戲而開心做運動,藉運動培養品德:要有目標、不怕辛苦、不怕困難、持之以恆、勇於嘗試,鼓勵團隊合作等。
另外,對少數有潛質的學生提升運動表現能力,訓練他們更要有紀律、有要求,肯捱苦,奮力向着目標前進等;但在艱辛訓練中,亦要平衡孩子承受壓力的能量。
除了運動,還有其他很多興趣活動可以幫助孩子發展潛能,例如:野外活動、音樂、畫畫,棋藝等,有更多享受空間,但請不要將這些興趣也一概變成重擔,成為考完試壓力的源頭,令興趣時段由甜變苦,令學生產生負面情緒甚至反感。
無論如何,希望政府能夠正視我們新一代(接班人)的心理健康和面對現實壓力的能量;能夠快樂成長和學習,讓兒童更有正向思維,更感幸福。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