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拗柴莫輕視 正確處理 免生後患
俗稱「拗柴」的足踝扭傷有分輕重,大部分個案為輕症,只要充分休息,讓韌帶及肌肉組織好好修復,一般無甚大礙。不過,若然傷及足踝較上位置,甚至韌帶完全斷裂,就需要進行手術,而且復康期可能長達半年。
今期骨科專科醫生講解拗柴的常見種類,教大家正確的應對及復康方法。

拗柴受傷可大可小,圖為最常見的外側拗柴。

外側拗柴後足踝紅腫。
廿六歲的阿銘此刻在綠茵場上疾馳,誰想到在一年前,他要扶着枴杖步行,更一度憂慮無法再踢足球,畢竟經歷了一次嚴重受傷,身心都嚴重受創。
「記得當時在街場踢波,我在邊線進攻,詎料對方防守球員竟然飛鏟過來,鞋底直鏟到我左腳,衝擊力非常大,感覺左腳被踢到扭曲。隊友目擊情況,立即為我冰敷急救,奈何那刻我連站立也感困難,只能趕緊求醫。」
醫生檢查後證實,阿銘左腳腳踝上方的軟骨連帶靭帶撕裂,屬於相對嚴重的腳踝扭傷個案,必須進行手術修復,並且需要穿着石膏鞋固定傷勢,整個康復期或長達半年。當時阿銘心頭一冷,擔心無法重回球場。幸最後憑着他不屈不撓的性格,遵從醫生的復康建議勤力鍛煉,在半年後已能順利走路,更逐漸重投訓練,走出這次嚴重扭傷的陰霾。

傷後接受物理治療,例如干擾電波有助消腫止痛。
拗柴分三大類
足踝扭傷俗稱「拗柴」,是非常普遍的足踝受傷意外,像阿銘這次相對嚴重的傷患,醫學上稱為「高位足踝扭傷」(High Ankle Sprain)。拗柴位置不同,傷及的韌帶與軟骨組織也有分別。先理解足踝關節結構韌帶分布,有助我們應對這種足部創傷。
仁安醫院骨科顧問醫生李安邦說,人的足踝關節由三塊骨頭組成,較上方由脛骨(Tibia)及腓骨(Fibula)連繫着,與腳掌連接的則是距骨(Talus)。而足踝韌帶就像一條橡筋,與骨頭相連並束緊關節,發揮穩定關節的作用。在脛骨末端有三組韌帶,分別是前踝關節韌帶(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跟腓韌帶(Calcaneofibular Ligament)及後踝關節韌帶(Pos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連接脛骨與腓骨之間再有一組韌帶,可稱之為內側副韌帶。
「拗柴受傷程度,視乎拉傷韌帶的位置,可分為三類,包括內側、外側及個案中的高位足踝扭傷(High Ankle Sprain),當中以外側拗柴的最常見,集中於前踝關節韌帶,出現所謂『內翻腳踝扭傷』(Inversion Ankle Sprain),通常在足部向內屈時發生,此時外側韌帶會被過度拉扯,超出可承受之範圍便會導致受傷。」
李安邦醫生補充,內側副韌帶則相對堅硬,拗傷的機會較低,至於個案中「高位足踝扭傷」更為少見。這種又稱為韌帶聯合損傷(Syndesmosis Injury)的創傷,伴隨的受傷部位多為內踝的三角韌帶群,或內踝與外踝骨折,當足部嚴重向外旋轉、小腿向內扭動時,此時脛骨與腓骨會被撐開而脫離,拉扯到前後及遠端的韌帶,導致嚴重受傷。這類個較常見於高強度運動及意外。

傷後要活動關節幫助復元,但切忌操之過急。

傷後初期需要穿着俗稱「石膏鞋」的氣墊鞋,減輕步行時腳部之壓力。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