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根究柢
腫瘤因應不同的致癌原因及致癌機制,其臨牀表現及行為,尤其是對治療的反應,完全不一樣。最能顯示這種成因和結果關係的就是肺癌。二十年前只能透過顯微鏡去檢視癌細胞的外觀形態而分類,早期患者以手術或同步化放療作根治性治療,較晚期個案則以化療處理。過去二十年基礎及臨牀研究,豐富了有關腫瘤特性的資訊,第一大發現是部分非吸煙人士的肺癌腫瘤是由單一或主要基因突變(EGFR、ALK或ROS1)所致,促使研發針對這些致癌基因突變的標靶藥物,療效比化療更理想,不單腫瘤控制時間較長,副作用也較少。

之後,臨牀研究再發現這些帶有可針對的基因突變的癌細胞,在標靶治療期間,受控一段時間後,會出現進一步基因突變,導致腫瘤對在使用中的標靶藥物產生抗藥性,於是研發了其他針對這些「二度基因突變」的第二及第三代標靶藥物,去解決腫瘤抗藥性問題。此後,又發現了其他與肺癌有關的基因突變,包括BRAF、HER2、MET、RET、KRAS等,這些可以是最初導致肺癌的原生基因,也可以是肺癌經過治療一段時間後發生的繼發性基因突變。隨後又再研發了針對這些基因,以切斷其致癌作用的標靶藥物,其中最新面世的就是針對KRAS G12C的口服標靶藥。
第二大突破是近九年發現癌細胞可通過PD-1這個途徑來逃避人體免疫系統的監察和追殺。臨牀研究證實,PD-1免疫治療對一部分肺癌腫瘤帶來良好療效,尤其是當腫瘤屬於PD-L1或TMB陽性。之後,研究又發現,曾吸煙的肺癌病人對於抗PD-1免疫治療通常有效。另一方面,不吸煙的肺癌患者之腫瘤一般帶有單一可針對的基因突變,其他基因突變不多,這些病人通常對於抗PD-1免疫治療效果欠佳。
一直以來,醫學界及科學界不斷努力作出大量基礎研究,如研究基因突變、腫瘤如何逃避免疫系統的監控等,研究初期與臨牀面對的問題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事後的發展,為千千萬萬的病人帶來治療的選擇。八十高齡的黃伯確診時,肺癌已擴散至肺膜和肺部其他地方,他自知年紀大,無法承受手術或化療,所以根本沒有可行的治療方案,心情猶如墜進黑洞之中。當黃伯萬念俱灰之際,腫瘤科醫生告訴他,因為他的肺癌是吸煙所導致,腫瘤會帶有較多基因突變,所以估計他接受PD-1免疫治療的話會有不錯效果。其後,黃伯一直使用免疫治療,效果良好,肺功能也大幅改善。當然,醫生叮囑黃伯,不要因此誤以為吸煙是一樣好東西,要加倍努力鼓勵後輩對香煙說不。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