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時事  > 時事速報 2023 年 03 月 14 日

科字出頭 黃錦輝

現屆立法會多了一批無黨派議員,他們雖然沒有政治聯繫,但大多數具有專業背景,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創新科技中心主任黃錦輝教授是其中一人。 這位走過三十年教研之路、首批到內地做科研交流的科學家,早於二十年前,已走入中小學推動科研,也曾將學術研究變身成功企業,被稱為 Wisers之父。 他形容自己喜歡走出去,是個「落地教授」,今次晉身議會,也希望以科學精神,參與議政,用數據向政府提出能改善施政的意見。

黃錦輝寄語年輕人,多接觸世界,要理解別人背後的思維,才能明白一些決策背後的意義。

黃錦輝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仔,從小就是個自覺學習、不用父母操心的乖學生。他對科研的興趣亦從小萌芽,「當時電子工業流行,不少人會把電子產品拆開來研究,我覺得很有趣,自己又試試。」小時候的破壞王,長大也順理成章選讀理科。

中學畢業後,家境不俗的黃錦輝負笈蘇格蘭,在愛丁堡大學修讀電機工程。說起那些年的留學生活,他笑言「一開始就遇到大問題」。一直自信英文水平不俗的他,竟完全聽不懂人家說甚麼,「聽不懂就學,用了一年時間才適應。」這些對黃錦輝來說,倒不算甚麼艱難,令他覺得辛苦卻又自豪的,反而是十年餐廳打工生涯。

黃錦輝二〇一一年獲特區政府頒發榮譽勳章,表揚他對資訊科技界發展之貢獻。

有幸見證大時代

「由於自己兄弟姊妹多,也想減輕父母負擔。我從洗碗、侍應、酒吧工到經理,幾乎甚麼崗位都做過,足足做了十年,負責自己生活費。」他說這段經歷,終身受用,「在外面的接觸面很大,這是很實在的經驗,讓我明白一門生意的運作,也培養出喜歡接觸人的態度。」他也寄語學生走出去,「你的世界不只有大學,多接觸外面,對自身的生涯規劃也有好處。」

完成了博士課程後,黃錦輝在德國工作了四年,於一九九三年回港加入中文大學,負責一個中文語言處理的科研項目。時任校長高錕希望加強科研力量,改變香港高等教育機構以教學為主的情況,他於是成了第一批回港搞科研的博士後研究員。

黃錦輝(後排左二)讀大學時,經常參與不同活動。

這次回歸,正好讓黃錦輝見證中國科技突飛猛進的時代。由於研究項目跟中文有關,可以跟北大、清華等高等院校合作,黃錦輝亦因而首次踏足內地。他記得當時內地大學環境簡陋,即使一流院校的電腦設備也很差。一行研究人員坐着那破破爛爛的「面包的士」,竟然會在交通燈前熄匙,為的是省汽油,當時令黃錦輝很不習慣。不過,三十年滄海桑田,今日的中國,已有很高的科技水平,北大、清華的實驗室早已勝過中大。

他感到有幸參與其中,親眼目睹國家數碼化的發展,亦因而有所領悟,「當時他們想建立中文數據庫,我心想,外面這科技已經很成熟,買回來不是更簡單?看到後來國際大環境的轉變,才發現那時自己太天真。國家的決定是對的,不知道國家歷史情況,便不能理解國家的決定。」他指自己作為工程師,只從實際角度考慮,但要是人家都做了自己就不去做,便沒有今日的中國化軟件。

黃錦輝表示,同一個問題有很多解決方法,此路不通,就去找其他出路。

對於自己追求學問的態度,黃錦輝用Casually(隨意)來形容,「覺得自己的研究方向有趣,便一直做下去。」他引用了「蘋果教主」喬布斯的名言「connect the dots」,「做一些點子時,不會去考慮將來會帶來甚麼,喜歡就去做。」

他續說:「像我一路走來,知道自己喜歡科研,明確了這大方向,但這條路很廣,究竟會往哪處走,其實並不知道。但因為以前製造了很多個點子,即使你不知道前面有甚麼機會,只要機會來到,就能抓住。」他提到,疫情期間到過金鐘站,那巨大的改變令他很感動,「幸好大家沒因疫情而停下來,社會才能一直向前,有能力就要做好準備。」

要高端也要基層

科研路上隨心而行,開展政途,黃錦輝就完全支持特首李家超的方針,「以結果為目標」,他為自己定立了三個工作領域:「科學議政」,「科普育人」,以及大學「科研落地」。

除了教學和研究工作,黃錦輝也憑創業經驗為大學作出貢獻。

「科學議政」是黃錦輝參選以來一直強調的目標,他說作為一個科學家,重視的是數據與理據,希望用自己這三十年的經驗,套用到從政的層面,向政府提出能改善施政的意見。而「科普育人」及大學「科研落地」兩方面,其實他已經走了一段相當漫長的路,而且得到了豐碩的成果。

黃錦輝的科普工作,早於二十年前已開展。當時工科入學率低,為了爭取更優秀的學生,他親身落區,走入中小學,辦活動搞比賽,「當時覺得興趣要自小培養,小朋友的創意雖然不一定實際,我們都會不計成本替他們完成,希望激發他們對科技的興趣。」

黃錦輝(右一)一九九八年出席慧科訊業的開幕禮。

對創科發展樂觀

雖然特區政府在二〇一二年中開始強調創科,自此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但黃錦輝認為科普工作反而變得更為重要,「最近特首提出搶人才,主要針對的是高端科技人才,若要推進整個創科產業,動手工作的藍領人才同樣不可缺,所以推動高級文憑之類的培訓亦很重要。吸引學生修讀就要家長認同和理解,現今整個社會的認受性仍未足夠,要多做點工作。」

黃錦輝有「Wisers之父」之稱,印證了他推動大學科研落地的成果。慧科訊業(Wisers Information Limited)這家現今擁有超過一千一百名員工的大中華區資訊內容供應商,正是孕育自黃錦輝帶領的一個研究項目,他跟參與的同學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商業項目,幾經摸索,繼而取得重大成功,吸引到大量投資者。

黃錦輝寄語年輕人,多接觸世界,要理解別人背後的思維,才能明白一些決策背後的意義。

黃錦輝說,自己最終還是選擇學術路,早已退出公司運作。而這是香港的大學中,首批成功達成科技轉移的項目之一。他希望透過以前的經驗,再提升一個層次,幫助政府繼續推動這類工作。

對於香港以至國家的創科未來,黃錦輝說必須樂觀。他認為,雖然今天被「卡脖子」,但不能只看當刻,妄自菲薄,一味埋怨。「同一個問題有很多解決方法,此路不通,就去找其他出路。」他深信以國家的堅定和能力,應該可以做到,「不樂觀不會成事,要有信心,一起奮鬥。」

黃錦輝參選時他的太太(左)及幼女(右)也親身支持。

對於在新領域中一展抱負,黃錦輝充滿信心,不過作為政壇新丁,一起步隨即被「考起」,「有很多以前不認識的記者朋友,他們集體出動扑咪,我不太適應,擔心會失言。」參選時因漏報選舉同意書一事,被記者窮追猛打,他就因為不善應對而耿耿於懷了好幾天,「這關乎到對我的印象和觀感,讓人覺得不禮貌,其實這不是我的本意,事後亦有反省。」不過他笑言,還是覺得自己很幸運,因為「立法會內沒有欺負新丁的情況,大家都很尊重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