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找合作伙伴的秘密
尋覓人生伴侶、摯友等可遇不可求。在工作上尋找合作伙伴,同樣不易。
工作的程序、目標與結果同樣重要。即使看重結果,倘若光是由自身利益單方面出發,誰會跟你合作?誠意及雙贏,才能事成。
在過去三年,我很幸運,在教學上跟「香港殘疾人奧委會暨傷殘人士體育協會」合作,教授一科通識科,叫「香港中文媒體的體育新聞與殘疾運動」,反應極佳。最近,我在大學作了一場分享會,詳述自己到底怎樣尋找合作伙伴。
「香港殘疾人奧委會暨傷殘人士體育協會」最近分成兩個會:「香港殘疾人奧委會」及「香港傷殘人士體育協會」。香港浸會大學通識教育處總監趙崇諾教授、剛剛退休的香港傷殘人士體育協會總幹事林俊英先生 (Martin),最近與我一起討論為何社區的伙伴,例如非牟利機構,為何要跟大學合作,籌辦學科。

香港浸會大學通識教育處總監趙崇諾教授(左)、剛剛退休的香港傷殘人士體育協會總幹事林俊英先生(Martin)(右), 最近與我一起討論為何社區的伙伴,例如非牟利機構,為何要跟大學合作,籌辦學科。
部份人的想法是:非牟利組織應該很願意跟學界、私人基金、政府部門等合作。實情呢?
實情卻是:非牟利組織未必缺錢,但人手通常緊絀。部份組織清楚表明,最怕 window-dressing ,即用他們例如傷殘人士體育來裝飾門面,以顯示善心等,那不單是沒有誠懇的合作願景,更是可恥。
記得三年多前,我拿着課程大綱,拜會Martin求合作,Martin直截了當由課程名稱、內容等,由頭問到尾,提出了一大堆質疑,我像個求職者,戰戰兢兢地逐一解答。Martin坦白:「Bonnie,合作要雙贏,不能只有我們協助你教書。」他那句話如當頭棒喝。誠意,體現在有沒有由對方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合作。

Martin(前排中)和與我一起教授這課程的Matthew(前排左二), 與學生合照。
過去三年,在Martin與整個團隊包括:Lilian、Yuli等的大力支持下,我的學生訪問了幾十名殘疾運動員、其家屬或教練等,除了培育了學生的同理心、接納包容及多元外,學生也把訪問內容,輯成電子書、實體書及放到社交媒體上,希望幫助記錄每一位運動員的艱辛故事,肯定他們對香港社會的貢獻。
我感謝學生們的努力外,更多謝大學及合作伙伴對課程的支持,終達多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