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國情意結
隨着「韓流」風捲全球,香港人也熱烈追捧韓國流行文化,愛到韓國旅遊,我雖不是哈韓一族,但也能了解其吸引之處,尤其對於年輕人而言。最近南韓以外防輸入疫症為由而限制香港航班只能停首爾,令不少準備飛往濟州或釜山的港客大失所望。中國內地疫情頗為嚴重,南韓對內地遊客赴韓處處設限還有一點理據(但手法和待遇很差),對港客設限就很難說得通,因為香港的疫情雖然仍然持續,但情況不比其他南韓沒有設限的地區差,絕對有歧視之嫌。內地雖然已解除大部分防控,但與香港只是有限度通關,雙方人員往來仍有配額限制,亦須核酸檢測,且現時香港的免疫屏障已很高,因兩地通關而令本港疫情惡化的機率極低。

港人如想遊韓,相信要遲一些了!
我對韓國人以至對韓國這個國家的看法,比較複雜,總有一種我們與韓國的關係本該可以更好的感覺。韓國是中國的近鄰,歷史上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雖然中國無論在政治、社會制度及文化上對韓國影響至深,但從來沒有對韓國進行侵略或吞併。反而兩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飽經對岸日本的騷擾,在最近一個世紀更慘被日本佔領及殖民。到了戰後,兩國與日本到今天還有領土之爭。面對着共同的世仇,兩國本來應該敵愾同仇,團結親近些吧。可惜現實絕不是這樣。
銀幣的另一面是,南韓更「貼身」的一個世仇北韓,到今天仍與南韓處處於作戰狀態,且關係日趨緊張,而北韓同時又是中國的親密戰友,中國對北韓的支援及影響,不在話下。所以南北韓問題一天未完滿解決,中國和南韓之間的嫌隙也絕無可能完全消弭。中國在近年快速崛起之後,更大的地緣政治力量也沒給南韓多少選擇,無論多無奈也得站在日美同盟那一方,以獲得老美阿哥的支持以防禦北韓。
民族性十分驕傲的韓國人,對與中國在歷史上的冊封或朝貢關係,及對漢文作為官方和學術上的文字這段歷史,並不感到光彩,並在某程度上視它為一種文化侵略。因此,韓國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已開始去漢字化,學校一度停止教授漢字。記得在九十年代與韓國人交往,他們的名片上仍標有漢字,今天已很少見了,「漢城」也要改成了「首爾」,報章上的標題也大量減少用漢字(有時還不得不用,因為韓文中不少詞彙是從漢字譯音而來,同音字很多,不用漢文標示容易造成混淆)。
我去旅遊其中一項主要活動是吃貨,但韓國的飲食對我來說乏善足陳,單調又粗放,把人蔘雞、烤肉、石鍋飯和醬油蟹都吃過一遍後,往後便要不斷重覆這幾味了。所以目前在我的旅遊目的地中,南韓仍是排得頗後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