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懷舊不一定還回舊味
「懷舊點心」這等字眼,用上至少二、三十年,印象中在回歸前香港人開始撫今追昔,但並非起於政治上的戀英情結,而是八、九十年代香港在各方面都走向國際,飲食口味兼融中西,很多酒樓食肆創出很多新派食味,即使是經典的蝦餃燒賣,賣相和餡料也有變化。
飲食業的發展從來都是潮流,由生意人推動,目的是刺激消費慾念,推陳出新是引起食客貪新的好奇心,試吓食吓就有生意,開發新派點心的動機如是,推出懷舊點心何嘗不是一種招客手段。如此懷舊,只不過為商品加一個標籤,因為這是捉摸心理,而不是說食物質素。

又的確總有些人不由分說認為味道總是舊時的好,說的未必是技藝失傳,也未必是師傅不夠用心,而是食材量產之後味道大不如前,畢竟好不好食在於食材或師傅的工夫。技藝還可以傳承,但「雞有雞味,魚有魚味」這等低級要求,原來幾乎不可多得。於是,「喂,海魚嚟o架」、「唔係農場雞,真係走地o架」,居然變成搶手貨。
懷舊,是懷戀這些味道,而不是簡單的一堆食物名字。所以,豬膶燒賣、灌湯餃、鵪鶉蛋燒賣、淮山棉花雞……只是一堆名目,見真章的是豬膶會否過熟過硬,是浸湯餃還是名副其實的灌湯餃,以及包紮魚肚和雞件的是腐皮抑或淮山。說實話,有些名店連乾蒸燒賣也馬虎其事,咬開見到都是切口整齊的豬肉粒,連傳統做法也費事花時間和工夫,更別說在這些店子回味從前。
這天在富嘉閣飲茶,李文基師傅捧來臘腸卷(見圖),不禁想起半個世紀前在旺角龍鳳大茶樓飲茶的場面,當年所見的臘腸卷內的臘腸,肥肉多過瘦肉,一口咬落去準有肥油唧出來,試問細路仔怎會喜歡吃。今天,很少酒樓做臘腸卷了,富嘉閣用的不是臘腸,而是味道更濃的膶腸。
又奇怪,現在遇上臘腸卷,不僅不抗拒,甚至一個人將整件吃掉,酒香膶香在口腔內的滋味久久不散,還勾起不少童年往事,這就是懷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