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嘉煇之後
香港的粵語流行曲,曾經獨步中華,天王天后、作曲家、作詞家,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的三十年,如天上繁星般人才輩出,各領風騷。但若論一位對香港樂壇有劃時代甚至歷史性貢獻的,我首推顧嘉煇先生。他的音樂作品產量之多、水平和「成功率」之高、在我心目中只有英國披頭四樂隊的McCartney/Lennon組合可以相提並論。他的音樂讓全世界的中國人吟唱了幾個世代,稱他為現代中國文化界的一個偉人,也絕不為過。哲人其萎,我們將永遠懷念,但他的作品肯定會傳承下去,歷久常新。

對香港樂壇有劃時代貢獻的顧嘉煇先生。
作曲的天分,完全是上天的恩賜,音符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個,天才作曲家偏偏可以用簡簡單單的幾個音符串成一句美妙的旋律。《上海灘》第一句「浪奔,浪流」就是mi-so-la, mi-so-re而已,為何可以一聽難忘,百聽不厭,無人能夠解釋,這也許就是藝術與科學的區別了。作曲是一門學科,但可以後天學的只限於樂理和編曲的技巧,無人可以教你怎樣創造一個美妙的旋律。有人說粵語流行曲之所以式微,是因為一個又一個天才離場或離世。那麼我們豈不是要守株待免,望上天再給我們誕下一個顧嘉煇或張國榮呢?
其實每一代都有天才音樂人,但天才也是人,得吃飯的,要有讓他們覺得是合理的回報,才能激發他們的創作力。作品若單靠聽眾和樂評人的讚賞但沒銷路的話,他們便會停止創作。顧嘉煇、黃霑、黎小田等音樂大師,出道於一個很獨特的年代,因為香港在人文發展上遙遙領先於內地,中西薈萃,且自由開放,是繼日本之後,在流行文化方面(包括電影、音樂及電視劇)覺醒和發展得最早的亞洲地區。那個年代走紅的藝人和音樂人,的確可以名成兼利就,一首歌紅了,淨收版權費也收到手軟。工作和邀約如雪片飛來,可以直接誘發作曲家的創造力。我曾問過黎小田可會怕有靈感枯竭的時候,他說「不怕,有job就有靈感啦」!
時移世易,如今,有天分的作曲家不是掙不到錢,但與九十年代的金黃時期已不可同日而語。他們不能單靠創曲和編曲維生,主力還是做音樂會和各類現場表演的音樂監督。新歌仍是每天都有產出,但這種環境很難催生極優秀的音樂作品。隨着內地流行樂壇飛躍成長,香港的本土意識抬頭,港產音樂越趨本地化、偶像化,很難打進大中華市場,唯有「滾水滾塘魚」。Mirror今天紅到發紫,但好像仍未有一首真正值得欣賞(起碼好聽)的歌。
最近政府起勁向全世界延攬多方面的人才,又推出「人才服務窗口」,據聞已批出千多個申請。但音樂人才很難靠外援,必須自己培養。政府近年為扶持創意產業投放不少資源,但主要在電影、設計和視覺藝術方面,特首在《施政報告》中說「為推動香港流行文化走出香港」,我們會着力於電影、電視及串流平台」,流行音樂則繼續是個孤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