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脂肪肝年輕化 兒童亦有機會患上 提高警覺及早接受檢查
不是所有病都有強烈的病徵,尤其可怕的慢性病,會不經不覺間蠶食你的健康,到發覺身體不適時已經太遲,脂肪肝和代謝綜合症就是好例子。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陳諾醫生說脂肪肝是很多慢性病的第一步,可是香港脂肪肝患者卻有年輕化趨勢。陳醫生說:「為孩子及早做肝部纖維掃瞄檢查,有助讓家長提高警覺,早期脂肪肝是可以從改善生活和飲食習慣改善病情的。」

陳諾醫生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
六歲孩子患上脂肪肝
脂肪肝在香港來說好普遍,亦有年輕化趨勢,陳醫生曾在診所做了一個小型調查,發現大約八十位六歲至十六歲的青少年病人中,高達兩成患有脂肪肝,當中年紀最小的只有六歲,他說:「這有可能和遺傳基因有關,當然對於一些本來已是體型肥胖的孩子來說,極有可能是因飲食不節制同時又缺乏運動引起肥胖脂肪肝。」陳醫生鼓勵家長及早帶孩子做肝臟檢查,愈早發現有脂肪肝,治療效果愈好。他說:「我認為六歲之後都已經可以接受脂肪肝檢查,建議用Fibroscan(纖維化掃瞄)做檢查,儀器不會發出幅射亦不用抽血打針,完全沒有痛楚同時很準確,孩子不會抗拒而且很安全。從小孩子起開始接受檢查,可以增強家長對孩子患上脂肪肝的警覺性,而且亦可以及早改善孩子的生活壞習慣,及早預防。」

被縱容的小孩子喜歡吃煎烤油膩食物又缺乏運動,是脂肪肝高危族。
肝臟是健康第一警號
肝臟在身體機能上擔當重要角色,身體出現健康問題往往由肝臟開始。如通常患上代謝綜合症之前,最先出現都是有脂肪肝開始。代謝綜合症包括了幾個元素,就是大家常說的三高(高血糖、高血壓和高膽固醇),陳醫生補充其實不止這些,還有血脂、尿酸,然而最先發現的問題就是脂肪肝,但偏偏脂肪肝病徵極少。陳醫生指:「脂肪肝有時會因為基因形成,此外中央肥胖亦是病因之一,中大亦曾做過研究,即使體重正常的人當中亦有兩成人士患有脂肪肝,表面上看不出來。」香港人工作忙壓力大,加上飲食不均衡和吃宵夜的文化,而且中國人文化的節慶食物,如端午節的糭、秋天的大閘蟹和冬日常常打邊爐,這些都會令我們吸收過多的卡路里引發脂肪肝。陳醫生說值得一提,應酬式飲酒都會增加卡路里吸收,所以即使不像酗酒引發「酒精性脂肪肝」,但經常飲酒都是會引致脂肪肝的。

腸道微生態健康,有助降低肝臟負荷,保持健康狀態。
腸道微生態影響肝臟健康
「腸道去到肝臟的肝門靜脈會帶一些代謝廢物去到肝臟讓其分解處理,所以近年醫學界都有說法講腸道和肝臟是相互影響。」而腸道微生態的平衡則可以減少這些代謝廢物的產生,陳醫生說腸道健康都可以減低肝臟負荷,例如飲食壞習慣會製造很多毒素,對肝臟是絕對不健康的,同時亦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美國心臟協會(AHA)出了指引,吃過多紅肉和蛋黃或有機會增加心血管病風險。陳醫生分享:「未來對心血管疾病風險管理,尤其對於長者或腎功能較差的人士,腸道微生態都擔當着重要角色,如糞便移植在一些國家亦着重使用,當然未算流行;而益生菌改善腸道微生態則普及得多。」身體健康應由腸道微生態管理出發,亦應該從改善飲食習慣開始。陳醫生分享一個沒有酗酒的三十五歲男病人個案,這位病人經纖維化掃瞄檢查發現出現嚴重脂肪肝的情況,他安排這位病人接受營養師飲食及運動指導,並處方一些營養補充品及含有青春雙歧桿菌益生菌補充劑,及後他的脂肪肝在十個月內得到明顯改善,令人鼓舞。上海曾做研究發現更年期後的女士患上脂肪肝比男性高,陳醫生曾有一位曾患癌症同時亦過了更年期的肥胖型女病人,脂肪肝比例高更已經纖維化,立即為她安排一個度身訂造的減肥計劃,半年間成功減磅,同時脂肪肝的情況亦有所改善。「可是半年過後,病人減磅情況轉慢了,檢查後發現其腸道微生態嚴重失衡,於是處方特別為維護腸道微生態配方的益生菌補充劑,服用後整體狀態和減磅進度都得到明顯改善,至今她的減肥計劃已到廿八周,效果依然保持,病人亦會繼續服用維護腸道微生態配方的益生菌。」

代謝綜合症疾病很多時第一個徵狀是脂肪肝,而脂肪肝需要從維纖化掃瞄才能檢測出來。

香港有很多地道食物,如糭、大閘蟹和打邊爐,都是脂肪肝的元兇之一。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