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PU的前世今生
政府施政繁重複雜,各司局每天應付手頭工作已自顧不暇,實在有需要在頂層設置一個更有大局視野、更能掌握新趨勢,甚至更能指導意識形態的組織。特首這職位看似前簇後擁,其實很寂寞,政策組也好,智囊團也好,心戰室也好,他極需要一個或一群貼身的謀臣諫官,時刻給他提供一些直率和跨越個別政策範疇的意見。
英治時期成立的中央政策組(Central Policy Unit)其實是個政治部門多於一個政策研究組織,由人稱「魔僧」的顧汝德(Leo Goodstadt)領導,行事頗為隱秘,和政府其他部分的運作似乎是割裂的。他出身自傳媒和學術界,但行內不少人私疑他其實是名間諜(這點當然無從證實),其中一個任務是替英國監察衞奕信這個「中國專家」。CPU其中一項功能是撰寫港督的《施政報告》,但政府高層中也很少人知道他給過甚麼政策意見。到彭定康繼任時,他更帶來兩名貼身政治顧問,所以當時的政府高層絕對是個英國人的小圈子。

「特首政策組」黃元山,亦在香港團結基金主管政策研究。
回歸後,董建華時期的中策組似乎回歸政策的本行,招攬了更多全職和非全職顧問,但他任內首兩位主管蕭烱柱和鄭維健都不是政策研究出身,很少和其他官員互動。這情況到劉兆佳時代也沒甚改變,曾蔭權更在二○○六年請了曾在黎智英麾下任編輯的劉細良(也做過中策組的非全職顧問)出任全職顧問,成為特首「心戰室」的主管。我懷疑曾蔭權這個「大逆不道」的動作,正是他後來黯然下台的遠因。
到了梁振英那一屆,中策組仍關起門來做研究,到邵善波主政時更愈來愈離地。我當時已算是個高層官員了,但記憶中只看過兩三份中策組的政策研究報告,級別是「絕密文件」,雖然資料詳實但並沒有多少個實際行得通的政策建議,最後還是不了了之,我只覺得政府不少資源被耗掉了。林鄭月娥還是梁振英的政務司長時,她對中策組的卑視在行內已是眾所周知,她認為以她的高超智慧和對大小政策的嫻熟,根本不需要有人在旁指點,所以她上任後便把中策組廢掉,換成了一個叫「政策創新統籌辦公室」的東西,加上一個陣容不小的「行政長官創新及策略發展顧問團」,煞有介事地開了十幾次會,但成效如何,見仁見智。
CPU到今天變成了「特首政策組」,作為特首貼身智囊的色彩較濃,公布任命那天,政府更播出一段李家超對新任組長黃元山耳提面命的視頻,形式可說罕有,可惜感覺並不十分自然。黃元山曾在團結香港基金主管政策研究,經驗豐富,此項任命顯示李家超政府再次重視政策研究,從此中央政策組回歸正途,也應該是好事,我們大可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