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故事怎說好?
自從澳洲換掉了那個庸碌莽撞的莫里森總理後,來自南太平洋的辱華噪音減少,但來自北大西洋的噪音卻非常吵耳。英國和加拿大這兩個美國的鐵粉跟班,最近不約而同地發布了針對中國的重要外交信息。加拿大上周公布新的「印太經濟及外交戰略」,通篇就是一個怎樣聯同印太各國抗衡中國的方略,指中國愈來愈具擾亂性(disruptive),所以要加強在印太地區的軍事部署和軍事情報來抗衡中國的脅迫行為,更要限制中國在加國戰略礦產業的投資。另一邊廂,英國首相辛偉誠說與中國關係的「黃金期」已過,說一個愈來愈專權的中國正對英國的價值及利益構成系統性挑戰,英國不再天真地相信可以透過貿易可以促使中國政治改革。
這兩個曾經與中國關係友好的國,如今齊齊向中國出言不遜,我們看得既憤慨又心痛。中國人在世界各地除了做生意、搞建設,究竟「擾亂」了甚麼,又「脅迫」了誰?中國在英國大舉投資,現在更有證券滬倫通,怎樣挑戰了英國的價值?中國自己的政制改革不改革,又干卿底事?其實在美國仍然保有「強軍強元」優勢的今天,不要說同文同種的五眼國,連被美國「脅」和收割得很慘的歐洲(也許除了較有底氣的德法兩國)也要唱大佬定下的調,對中國強硬已是唯一政治正確的姿態。
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我們這個小小的特區,要說好自己和中國故事,難度十分高。香港政府在世界和內地各個主要城市均設有「香港經貿辦事處」,主要工作是向當地的政、商、社各界宣揚香港的優勢,促進他們對香港的了解。一位曾派駐歐盟的政府舊同事說,近年來已很難約見當地政府的高層,因為在他們心目中,香港跟中國已再沒甚麼大區別了,一位屬於溫和派的歐盟官員拒絕出席駐歐盟經貿辦事處的特區二十五周年慶祝活動,原因是出席便等如認同了「一國兩制」的成功,也犯不着往中國的臉上貼金。

「○加三」加貴賓級豁免,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得以順利舉行。
我相信其他經貿辦事處也面對着同一個問題,所以他們唯有集中向當地的商界推銷香港的投資機遇和金融服務,不過最近幾年因為香港嚴厲的檢疫要求,本來有意來考察探路的也不願意來。
新一屆政府上任已半年了,高官職位增加了不少,副司長也有三名,回港檢疫放寬到「○加三」已一段時間,政府管治團隊中人必須盡快組織幾個政商界的高層代表團進行外訪,說好香港故事。與此同時,我們有個Sponsored Visitors Programme,邀請各地有影響力的人士到訪香港,給予貴賓級招待,是個有效推銷香港的項目,但疫情下當然無人問津。現在「○加三」再加上一些貴賓級的豁免,應該不愁沒人肯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