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浮油
是時代變了,也是心境轉了。這天看到這碗浮滿油珠的雞湯,眉頭沒皺一下。並不是浮面黃澄澄的油泡晶瑩亮麗使人目眩,而是陣陣油香被湯的熱力昇華上來,湊近鼻子貪婪的吸索幾下,終於明白「神仙都企唔穩」的萬誘引力多麼難抗拒 。
肥豬肉、肥雞何來邪惡之有?小時候回鄉,是內地以糧票油票配給的一窮二白的艱難歲月,外婆買了豬肉回家做菜,鄉間的姨母看見竟有肥豬肉,兩眼發光,想夾一塊吃,但遭外公制止,說要留給孫兒。在回港的火車上,母親才說那年代油水很矜貴,大人即使吃肉也只吃瘦肉,老人家疼孫兒才花錢買豬腩肉,認為孫兒肥嘟嘟是幾代的福。

誰料社會愈富裕,人雖懂自肥而卻不嗜肥。年輕怕吃肥不是驚死,而是不喜歡那種油膩感覺。三十出頭,遇到出油的湯水,總找機會用匙羹扚走湯浮面油珠,才飲得舒服。若干年後,那些充滿恫嚇成分似是又似非的健康忠告,不知何解總是經常衝着中年人來,膽固醇好像比洪水猛獸更兇惡,而且常有人問還有幾條血管未塞,彷彿飲啖水都會把人糟肥。坦白說,本來百無禁忌的信念也間歇性動搖,於是肥豬肉和油,少沾為妙。
或者未通過波仔便不識死,又或者聽得危言聳聽太多而產生逆反心態,這幾年愛上多種豬腩肉食制,忽然覺得肥豬肉特別美味。說不清是反芻童年口味,還是突破了肥的禁忌?近年在歐洲常買鵝油回來撈麵,買攣毛豬油回來炒菜心芥蘭及推蟹粉,但偏偏沒發現有雞油。
友人買活雞劏好,收集雞內脂肪煉出雞油,部分用來泡薑蔥醮白切雞吃,部分用來炒豆苗。雞油特別香,最能調和豆苗的青澀滋味。
已記不起多久沒飲過有油珠浮游的雞湯了,很多人煲湯都用隔油壺將浮油分離,送到面前是一碗幾近沒有油的湯水。這天由一隻名為「雪鳳凰烏雞」煲的雞湯,保留部分雞油,原來這樣的雞湯味道更濃更香,情不自禁飲了兩碗。真好味,怕乜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