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老師間的教學BUDDY
教學與人生一樣,容易墮入一個舒適區,不進則退。
畢竟,在一個課室內,學問、人生經驗最豐富的,是老師,學生有時未必有能力質疑。
我任教的浸會大學,一直設有不同部門或辦公室,協助老師在教學方法、研究、科技應用等各方面改善、提昇教學質素。我最近參加了通識教育處的「GE Peer Support Buddy Program」,認識其他教通識科的老師,組成「老友伙伴」,互相觀摩及交流教學。

筆者(左一)最近參加了浸大通識教育處的「GE Peer Support Buddy Program」,與語文中心王浩博士(Simon)及計算機科學系李原曦博士(Kristen,右一)互相觀課及學習,希望在教學上求突破。
我的兩位Buddy叫Simon(語文中心王浩博士)及Kristen(計算機科學系李原曦博士);大家的年資、來自的學系、教學方法完全不同,一起交流而希望一同進步是三嬴。
Simon來自語文中心,教的其中一門通識科,以英語教學生,透過深入的研究與寫作,參與公共事務,包括寫信給政府部門、立法會議員或媒體的讀者來函等。
Simon的課,鼓勵學生在無論是社區或全港的公共事務上,也多多關心及表達意見,希望可以影響公共政策;例如他的學生一直關注港鐵東鐵線的車站,安裝月台幕門的情況,以確保乘客安全。他的學生又試過就一個小巴站跟避雨處的距離,跟有關政府部門多番溝通,很為民生事務努力。
至於Kristen,來自計算機科學系。她任教的通識科,教授學生怎樣設計智慧城市,達致可持續的生活模式。我最近到Kristen 的課堂,正是討論「航拍」(Drone)在全球的應用、好處或壞處以及在一個智慧城的市作用及影響等。
Kristen然後討論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所謂物聯網,即在實際物體中嵌入感測器和API 等裝置,透過網際網路所形成的訊息連結與交換網路。Kristen再邀請同學大膽構思,怎樣廣泛地在香港安裝有關的感測器(censors),很具啓發性。
在工作上,我們三個人互相給予意見,一起改進,希望在教學上有突破,對學生更有利。在工作以外,在繁重的教學工作上,有明白自己的朋友、同事互相扶持、傾訴,更難得。
人生不能原地踏步,要不斷求進步,才活得精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