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風後三成患者中度至嚴重抑鬱 抑鬱程度高 增再中風及心血管病風險
突如其來的中風為患者帶來的生理影響,往往令他們需要努力進行復康,重新適應生活。除了影響身體機能,患者其實也需要留意中風後抑鬱症的情況。本港有研究發現,三成患者中風後出現中度至嚴重程度的抑鬱症;而抑鬱程度越高,出現再中風及心血管病的風險亦隨之增加,有學會建議提升對中風及中風後抑鬱症的認識和關注。

左起:香港中風學會主席、腦神經科專科李梓強醫生、中風康復者及照顧者黃先生、黃太太、中風康復者張女士、香港大學醫學院應屆醫科畢業生連潁軒先生
張女士兩年前因心跳過快而入院,惟於留院期間被護士發現中風,曾半邊身手腳不能動彈,幸而她積極接受復康治療及物理治療後,己逐漸好轉。香港中風學會主席、腦神經科專科李梓強醫生表示,中風常見影響患者的活動能力,還有機會導致肺炎、吞嚥梗塞、壓瘡、便秘、消化道出血等問題。
李醫生提醒,中風後大腦內與情緒有關的神經傳遞物質也有機會因而受損,加上患者需要適應生活上的變化,故患者因中風而患抑鬱症的風險或會因病而增加,應留意自己有否出現抑鬱徵狀,如持續感到不快樂、焦慮、空虛、失眠、對周遭事物失去興趣、疲勞,甚至有自殺念頭或傾向。如有懷疑,便應盡快求醫。究其原因,原來中風後抑鬱症不但影響精神健康,情況嚴重的患者再度中風的風險、死亡率亦有機會增加,較易出現心肌梗塞、急性冠心病、心律不正等心血管相關毛病,對患者的身、心健康與日常生活均構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香港大學秀圃老年研究中心「風起航:中風家庭支援行動」計劃於2017年就進行有關中風後抑鬱症與再度中風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研究,香港大學醫學院應屆醫科畢業生連潁軒先生引述研究結果指出,有近七成人受抑鬱症狀困擾,當中有三成人達中度至嚴重程度抑鬱。在約四年的跟進評估中,也有近一成受訪者再度中風、兩成人出現MACE,兩者均與抑鬱症有密切關係。
香港大學醫學院中風研究组更發現,抑鬱程度越高,患者再度中風的風險越高、出現MACE的風險同樣越高;如患者抑鬱程度達中度至嚴重程度,再中風風險近兩成、MACE風險則達三成,不論是中風康復者,還是照顧者,均有必要關注患者的情緒狀態。

10月29日為世界中風關注日,香港中風學會特意舉辦「避風英雄音樂祭」,並出動宣傳車巡遊全港,希望提升大眾對中風的認識。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