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讓ESG金融變泡沫
今年環球投資氣氛甚差,大部分投資產品不濟,就算你從不投資,看似不關事,但其實只要是打工仔,累積一定的強積金,那便「躺着亦中槍」。
有強積金諮詢機構上星期發表公布,今年首十個月的強積金表現差強人意,所有強積金投資類別亦虧蝕。若以全港457萬名強積金成員計算,今年每人帳面虧損逾五萬九千多元,財爺派多幾次消費券都補唔翻。
很多人損手爛腳,即使買了長線基金也斬纜,導致零售基金出現贖回潮。惟在芸芸基金之中,有一類逆市出現資金淨流入,那就是ESG基金。儘管今年ESG基金表現亦欠佳,但現階段換馬的人,都是抱放長線釣大魚的心態。
近年ESG的金融產品如雨後春筍湧現,有本地銀行推出可持續發展儲蓄戶口,承諾儲蓄用於環保及可持續發展項目;亦有多間公司推出ESG相關保險產品,加上港交所最近公布透過三部曲,亦即教育市場、建立碳市場網絡及推出碳產品,逐步構建本港碳交易的生態圈。

環球投資氣氛甚差,港股亦難幸免,單日跌過千點,然而ESG基金卻出現資金淨流入現象。
筆者列舉這麼多ESG金融產品,無非說明市場受落,金融機構才踴躍推新產品吸金。筆者作為推動ESG發展的一分子,樂見市場百花齊放,個餅愈做愈大,令更多默默耕耘開展ESG的企業,可以享受更平宜、更全面的融資機會,同時亦提供誘因,讓更多企業加入永續發展行列。
好像大企業發行綠色債券,較發行普通債券利率為低,有助減低融資成本;另一邊廂,銀行聘用獨立第三方,審視融資機構有否符合要求,履行ESG承諾。這樣綠色金融才可發揮最大功效,不論貸款人、銀行,以及整個社會也有益處。
不過,本港金融市場往往概念行先,最終雷聲大雨點小,例子不勝枚舉,好像「伊斯蘭金融」、「納指七雄」、「西氣東輸」及「中藥港」等,起初大鑼大鼓,惟熱情冷卻便無以為繼,最終一個接一個的好概念變成泡沫。難免讓人擔憂ESG成為「漂綠」借口,出現假環保、真搵銀。
筆者認為不要歷史重演,大家便要齊心。首先,香港目標是二○五○年前達致碳中和,加上捍衛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特區政府必須在政策上加以扶持,例如可為達致某程度ESG水平的企業提供稅務優惠;以及企業加建再生能源設備時,可縮短審批程序,令推行綠色節能項目水到渠成。
而要確保大企業貫徹落實ESG路線,作為小股東、客戶或供應商亦可出一分力,發揮監察作用,如發現有不對勁的地方,便用實際行動說不。筆者最近發現本港商界計劃推出「ESG約章」,透過簽署約章和訂立承諾,提升在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及公司管治的表現 ,是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