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吸與肺癌
過去廿多年,非吸煙人士肺癌發病率持斷上升,流行病學研究證實,有關情況與空氣污染有關,惟致病機制至今仍眾說紛紜。二○二二年九月,歐洲腫瘤學會大會公布了一項由英國倫敦大學進行的研究報告,針對超過五十萬居於倫敦、南韓及台灣的人士,指出他們接觸空氣中PM2.5懸浮粒子與患上帶有EGFR基因突變的肺癌有明顯關係。
有關研究設有實驗室的小鼠模型實驗,這些小鼠帶有EGFR或KRAS兩個常見於肺癌之致癌基因,再將老鼠置於PM2.5的環境中,結果發現老鼠養殖環境中的PM2.5含量愈高,其出現肺癌的機會愈高。研究亦進一步顯示,PM2.5透過刺激肺部的巨噬細胞,釋出會引致炎症的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1β,刺激帶有EGFR基因突變的肺氣管細胞,繼而發展成肺癌。研究再進一步顯示,為這些帶EGFR基因突變又曾經暴露於PM2.5環境的小鼠,加入阻礙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1β的藥物,可避免肺癌形成。

研究人員又進行了超高靈敏度基因分析,結果發現有百分之十五正常人士肺組織細胞帶有EGFR基因突變;百分之五十三帶有KRAS基因突變。當這些帶有EGFR或KRAS基因突變的細胞暴露於受PM2.5污染的空氣環境,通過interleukin-1β的炎症過程,大幅加快演變成肺癌的速度。
此研究計劃發現PM2.5於致癌的「角色」,在一般人肺部正常的細胞會因年齡增長而自然地出現基因突變的前提下,PM2.5加速了「癌症啟動」initiation及「癌症促進」這兩個步驟,大大加快肺癌的形成。
這研究計劃中的小鼠模型,與二○一七年一項發表於《刺針》的研究,抑制白細胞介素可減少癌症發生風險的報告互相引證。該研究共有一萬名心肌梗塞病人參與,他們使用一種針對白細胞介素的單克隆抗體canakinumab,以不同分量來處理血管粥樣硬化,跟進期的中位數為三點七年。結果發現,canakinumab可減低病人的炎症指數,而治療組整體癌症死亡率比對照組少一半,肺癌發病率及死亡率更分別少三分之二及四分之三,證明canakinumab與這一萬名研究對象用藥後的癌症發病率及死亡率存在劑量及反應關係,能減少癌症發生。不過,抗白細胞介素的藥物如canakinumab並不能常規使用於肺癌預防,因為抑制白細胞介素會影響免疫能力,增加出現嚴重感染的風險。
研究人員續指,全球有百分之九十九人口暴露於PM2.5的空氣污染之中,相對於吸煙,空氣污染的PM2.5之致癌能力可能更強,惟吸煙仍可單靠個人選擇而避免致癌風險,但要改善空氣污染,需要全球各國政府及人民通力合作才能做到。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