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烏戰事瀕失控 港應力免靠邊站
俄烏戰事年初剛開打時,部分人還以為會像此前的南奧塞梯及克里米亞戰爭,只會維持兩三個月及造成地區性的影響。結果戰事至今已持續八個多月,不但未見任何緩和迹象,其造成的人命傷亡、能源危機,對環球經濟和地緣政治產生的負面影響,仍在不斷升級、擴散,甚至瀕臨失控。扎波羅熱核電廠爭奪戰、北溪燃氣管道爆炸、克里米亞大橋恐襲、俄軍加強動員及報復式轟炸等,令全球陷入自古巴導彈危機以來,最接近第三次世界大戰以至核戰之時刻!

俄羅斯富商Alexey Mordashov的超豪遊艇停泊在香港水域,引發親美傳媒「警告」意味的報道。事件中香港政府沒有「選邊站」的餘地,必須跟隨中國的立場和做法。
香港由於遠離戰區,與俄烏的經貿關係都不算深,因此除了市民入油及交電費時會比較肉赤,大多數市民都未有感受到戰爭的熱度。直至最近,由俄羅斯富商Alexey Mordashov擁有的超豪遊艇「Nord」,被發現停泊了在香港水域,引發市民及海內外傳媒爭相出海拍攝,大家才突然醒覺,原來俄烏戰事亦可能對香港帶來相當貼身和深遠影響。
Mordashov乃眾多因被指與普京政府關係密切,而遭到西方國家制裁的俄國富商之一,包括將其位於歐美的投資、物業、遊艇和私人飛機扣押,引發有關富豪紛紛將幸存的名下資產,調遷到未有實施制裁的友好和中立國家,並為相關地區帶來一定的商機。有關行為從別國而言完全合法合理,但對歐美則可能視之為「協助規避制裁」,相關政府和企業須承擔隨時遭到「次制裁」的風險。
甚麼是「次制裁」呢?華為太子女孟晚舟年前遭加拿大扣押的事件便是例子之一。當年美國因種種理由對伊朗實施嚴厲制裁,針對的不僅是該國的政府、官員、企業和個別國民,就連與這些被制裁對象有業務往來的別國個體也受影響。孟晚舟就是因為被指向銀行隱瞞與伊朗的業務往來而遭美國通緝,繼而在過境加拿大時遭扣押及要求引渡到美國。事件引發中加關係惡化,多名加國公民在內地遭到扣押,可笑的是加拿大本身其實並沒有跟隨美國制裁伊朗,但同樣也受到牽連。
遊艇事件曝光後,有親美傳媒聲稱不少俄企有意將更多資產和資金調往香港,可能影響香港的貿易及金融中心地位。事後多家相關機構已澄清並無其事,似乎有關報道是一種警告而多於事實。
香港作為一個開放型經濟及法治社會,不應、亦不可能向任何境外勢力「靠邊站」,實施未經聯合國授權的單邊制裁。與此同時,香港也不可能像印度或新加坡等「中立」國家,企圖藉俄烏戰事及相關制裁「發戰難財」,否則可能對本身以至國家的利益造成損害。特區政府對今次事件作出了清晰但相對低調的回應,相信便是基於有關考量。
隨着戰事持續,類似爭議相信還會不時發生,政府必須早作準備,沉着應對,並與國家和在港的海內外商家保持溝通,盡力避免需要或被人感覺「靠邊站」。當然,若形勢出現重大變化,中國作為俄國的盟友進一步受到牽連,香港作為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也沒有「選邊站」的餘地,必須跟隨中國的立場和做法,這方面各方都要有所認知和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