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時事  > 時事速報 2022 年 10 月 13 日

青協調查:有關毒品社交媒體帖文瀏覽量倍增 倡制訂社交媒體禁毒教育

在社交媒體時代,網絡充斥各類不同的信息,更有網絡使用者會發布一些摻雜錯誤的毒品訊息,誘使部分青年人使用毒品。香港青年協會青年違法防治中心的抗毒服務,發現本港有關毒品的社交媒體帖文數目及瀏覽量,在過去6年反覆上升,當中有關大麻二酚(CBD)的貼文瀏覽量在去年急升3倍。青年協會亦通過調查問卷,發現部分青年對毒品有偏差想法,情況令人關注。青協青年違法防治中心督導主任李少翠認為,應繼續使用大數據制定針對社交媒體用戶的禁毒教育,並儘早對潛在危機用戶提供適切的教育和輔導。

青協青年違法防治中心單位主任梁兆麒介紹,青協的青年違法防治中心的抗毒服務從2016年開始運用人工智能及大數據,分析本地毒品問題和趨勢,發現有關毒品的社交媒體帖文由2016年的927篇上升至2021年的3,114篇,瀏覽量在5年間上升了410萬次,當中2020年為高峰,有5,402篇貼文,瀏覽量達1,000萬次。他解釋,這可能與疫情期間青少年居家上網課導致電子設備使用時間增加有關。

按照非新聞類型和對毒品支持態度計算,最多帖文與大麻、搖頭丸、啟靈藥(LSD)、氯胺酮(K仔)和可卡因相關,而深入研究2021年的相關提問,估計他們吸毒的主要原因包括尋求刺激感(44%)、擺脫負面情緒(38%)、以及低估吸毒的嚴重性(15%)。

是次大數據分析亦偵測到本港較活潑和高風險的1,000多個社交媒體用戶,部分為疑似吸毒者或毒品賣家。他們常運用熱門的喜劇動畫人物、迷因圖(memes)、標籤(hashtag)、NFT作品等宣傳手法吸引年輕人。

另外,青協青年違法防治中心於2021年11月至今年7月,就濫用藥物的想法和態度以問卷調查的方式訪問了參觀禁毒流動展覽車的公眾人士,發現在1,289名12至24歲的受訪者中,部分低估了低度的風險和禍害,有20.3%的人認為自己吸毒能夠控制對毒品的需求,還有17.8%的人認為吸毒能夠緩解緊張情緒。

李少翠表示,今年CBD被標榜為減壓和保健產品,容易誘使青年降低戒心,她提醒,部分相關產品含有受《危險藥物條例》管制的四氫大麻酚,容易令人產生上癮反應,擔心CBD會成為青年的「入門毒品」,繼而吸食其他毒品。

她認為,在禁毒輔導治療和預防教育方面,需要增加青年對一系列毒品的正確資訊。並就需運用大數據指定針對社交媒體用戶的禁毒教育,並儘早對潛在危機用戶提供適切的教育和輔導。

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系的黃成榮教授表示,網絡上往往充斥着不同的價值觀和不良資訊,對於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倘若他們在學校和生活中缺乏成功感,家庭缺少照顧,而自己和朋友曾接觸毒品則容易誤信毒品無害等資訊,主動嘗試毒品的機會將會大大增加。因此他建議應透過跨專業合作令青少年學習到每個行為的後果,以及一旦行為違法,青少年是否能夠承擔其相應的責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