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疫政策要變通
香港政府已經在9月26日開始減少入境旅客隔離要求,由3+4減至0+3,即不用再在回港前在外地做核酸(PCR)檢測,更不再需要辛苦地找隔離酒店訂房。其實比較新加坡已經遲了,亦未完全做到0+0,所以仍然有討論,應否及早再放寬入境隔離和檢測要求。
這個不但是復甦本地經濟的問題,很多行業的求救呼聲,根本就是考驗:能否繼續做世界金融中心,全球經商大都會,執展覽牛耳,國際航空樞紐,體育盛事的熱點,作一國兩制的示範;並且再給海外醫生到香港考執業試,也應該減少不必要的入境關卡阻攔,才能有多些國際醫療人才來港應考。
再者,這也是一個科學討論,公共衞生的教育問題。

新冠疫情多變,病毒一年可以有多次變種,或令病毒傳播能力加強,雖然殺傷力可以不變,甚至減弱,但因為病人基數突然大增,若醫療系統不能及時適當應變,疫症便可以像今年二、三月般攻陷公共醫院制度,令醫療服務崩潰。幸而,有效疫苗接種率增加(科興和輝瑞都有效減少嚴重病例和死亡率)和在Omicron 第五波後社區感染率增加(因此增加抵抗力屏障), 都可大大減低新冠嚴重病症和死亡率,因而減少疫症對社會的傷害。
醫療政策亦必須隨世界趨勢和本地疫症改善而變通,不能僵化,也不可一概而論,以偏蓋全。一定不「躺平」,也不可自大,令疫情復發,同時避免不必要的阻礙經濟復常。
相信沒有科學家真的將新冠病毒感染等同流感,因為實在是不同的病毒。即使流感死亡率和近三個月新冠疫症死亡率接近(去年Delta或今年二、三月Omicron 有較高死亡率)但也不能輕看新冠疫症。
在香港有清楚的科學數據證明:
1.新冠疫症在兒童少年群組有不少嚴重病例(如嘶吼症缺氧要入深切治療部或抽筋者),更有死於急性壞死性腦炎的。
2.有不少兒童可以有「多系統發炎綜合症」,有生命危險,也有後遺症。
3.不少病人,甚至有一至二成兒童患者,可以有「長新冠」影響生活素質、辦事能力和學習能力。
接種新冠疫苗能預防這三方面新冠禍害,希望家長帶小朋友接種疫苗,不要讓孩子因新冠疫症受害。其實以為流行性感冒輕微便漠視其危險也是疏忽。流感一樣可以危險甚至致命,所以應該打預防針。還記得十多年前,我也診斷了一個六歲病人被流感病毒入侵腦神經細胞,引致「急性壞死性腦炎」的流感病例,終於離世,十分令人惋惜,不能釋懷。奉勸讀者讓兒女接種流感疫苗,成年老年人也要接種疫苗,預防「超級流感」。「打針不怕痛」因為疫苗有效安全,能夠預防危疾,也能提升情緒智商及抗逆能力:「您最撐我、我也撐您,你我要打針不怕痛!」
在YouTube 找陳以誠醫生歌曲〈超級流感〉及〈打針不怕痛〉,便可以得到預防流感貼士及疫苗知識。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