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寬入境非萬能 爭取通關鬥搶人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上周五公布四項放寬入境檢疫措施,當中最重要是將之前的「3+4」安排,即旅客抵港後首3天必須入住指定酒店強制隔離檢疫,其後4天則改為居家醫學監察的規定,大幅縮短為「0+3」,變成旅客只須居家監察三天仍快測陰性,即能自由出入餐廳等指引處所。其餘三項措施包括將登機核酸檢測陰性要求,放寬為快測結果也可接受;容許未完成接種疫苗要求的香港居民登機返港;以及取消「來港易」與「回港易」的配額限制,並擴展至適用於內地所有地方。
各界對有關措施一直引頸以待,一致讚好,包括多位傳染病學專家。雖然不同專家仍對變種新冠病毒是否等同「大號流感」有不同意見,但大家都認同隨着本地確診及死亡數字回落、病毒殺傷力弱化,以及港人的接種率持續上升,即使適度放寬有關入境檢疫措施,亦不會大幅提高香港爆發第七波情況及拖垮整個醫療體系的風險。

港府放寬入境措施雖能便利內地居民來港及身處內地的港人返港,但仍須繼續努力爭取與內地恢復全面通關,或至少盡快落實「逆隔離」安排。
除了考慮疫情,今次決定更重要是考慮民情。工商界早前以近乎逼宮的方式要求政府放寬入境,部分誠然是為了自己,但更多是為了香港。新冠死亡率全球最高的美國,日前已搶閘宣布疫情正式結束,歐洲各國亦取消了大部分入境限制和防疫措施,區內的新加坡、南韓、日本等也在逐步邁向「復常」。香港再繼續故步自封,人才及資金流失勢必加劇,最嚴重是可能一去不返,危害香港作為國際金融、商業、航運和中西文化交流中心的地位。
一般市民方面,經過接近三年的「戰疫」,很多人已由「抗疫疲勞」變成「抗疫沮喪」。除了因為疫情對經濟、收入和日常生活的影響,無法出外旅遊及探親也是令人沮喪的原因。因此即使面對高昂團費和「3+4」要求,近月仍有不少港人堅決離港。今次放寬對許多市民來說,可能比多派幾千元消費券更振奮人心,應能為新上場的李家超政府贏得不少掌聲。
不過,今次放寬最多只能為香港經濟「止血」,距離重振、增強特區的發展動能仍相距甚遠,對個別行業可能還會帶來負面影響,例如酒店業、本地遊,以及一些已適應疫情影響的食肆和商戶。對於因疫情或其他理由而已流失的國際企業、境外專才、海外旅客、留學生、以至本地居民,單純放寬入境限制並不足以吸引他們回流,各界期望政府會在下月發表《施政報告》,提出更具體、更具競爭力的「搶人吸客」計劃。
此外,今次放寬雖能便利內地居民來港及身處內地的港人返港,但他們返回內地時,仍然要接受當地的嚴格檢疫限制。國家的防疫政策有其原因,特區政府無權說三道四,但亦不代表可甚麼都不做,因為內地才是香港最大貿易夥伴,許多外國公司及人才都是看準內地市場才來港。港府必須繼續努力爭取與內地恢復全面通關,或至少盡快落實「逆隔離」安排。這樣香港經濟才有望真正復元,市民生活才能夠完全復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