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時事  > 封面故事 2022 年 09 月 04 日

電騙7年狂呃28億 通訊局被轟放賊入屋

電話騙案在過去七年持續暴升,根據警方最新數字顯示,截至今年七月,累計被騙金額超過二十八億元,當中逾六成個案,騙徒所用電話都有「+852」字頭,即是由境外打入。
為杜絕電騙罪行,負責監管本地電訊及廣播業務的「通訊事務管理局」(簡稱:通訊局),早在一五年曾實施一項新指引,要求電訊商將境外所有來電加上一個「+」號,作為提示警號。可是近年騙徒不斷變招,單靠「+」號已難再辨識是否可疑來電。
本刊追查發現,本地四大電訊商原來早已洞悉「+」號的警示作用經已失效,即使他們有能力攔截「可疑電話」,卻礙於通訊局堅持《基本法》給港人享有「通訊自由」,且疑低估「可疑來電」殺傷力,一直未有授權電訊商執行攔截行動,猶如大開中門放賊入屋,導致本地電騙繼續有升無跌。
有電訊商及科技專家向本刊透露,他們近年偵測「可疑來電」的實況,並承認只要政府肯開綠燈,相信不出半年,可扭轉電騙罪案的升勢。

騙徒利用蠱惑程式,把海外電話偽冒成香港號碼,即使電訊商加了+號在前,市民也以為是香港電話號碼而接聽,難以分辨是否可疑。

二十五歲、從事運輸的鄭先生,今年三月工作期間,收到一個「+852」字頭的電話號碼來電,對方自稱「互聯網公安署」人員,指鄭先生在微信發布洗黑錢資料被通緝,還向他展示一張有其姓名、相片的追緝令。
「見到追緝令蓋上類似司法機構的印章,真的很驚訝,沒想太多便按指示向對方提供個人資料核實身份,只想盡快搞清楚是甚麼一回事。」提供資料後,鄭先生被要求下載一個手機流動應用程式,聲稱銀行公會要審查資料。

木馬程式盜取存款

當晚鄭先生到銀行提款,發現戶口內三十萬元存款不翼而飛,其後報警,才發現那位所謂「互聯網公安署」人員有可能是詐騙集團騙徒,所下載的手機流動應用程式也是「木馬程式」,加上已提供其個人資料,因而被騙徒輕易隔空盜取銀行存款。
另一名落入電騙集團圈套的吳女士,上月同樣接獲一個「+852」開首的電話,接聽後對方指她確診新冠肺炎,要求她透露個人及銀行戶口資料作進一步跟進,吳女士不虞有詐照辧。
及後她向女兒提起此事,女兒覺得可疑着她查閱戶口,發現二十多萬元存款全部被提走,「後來報警才知道騙徒套取我的資料後,從另一裝置登入帳戶將錢提走。現在回想,就算中招都無可能要交銀行資料。」吳女士說。
根據警方資料顯示,涉及網上購物、求職、投資及電話的詐騙案近年持續上升,其中電話騙案升勢尤其明顯,自一五年至今年七月,市民累計被騙金額超過二十八億元,事主更不乏城中名人、有學識之士或富豪。
有熟悉電訊業的知情人士,對於負責監管本地電訊及廣播業務的通訊局,過去七年在電騙案暴升情況下,仍處於被動及置身事外的態度大表不滿。

該知情人士指出,一五年本港電騙案數目暴升,當時大部分電話詐騙集團均來自海外,並且主要以偽冒本地電話號碼打入。同年八月,通訊局向電訊商落了一道命令,要求將境外打入的「來電顯示」,一律加個「+」號在前面,讓市民接聽時提高警覺。
新措施實行後首三年,電騙案明顯下降,其中一八年全年損失總金額更大跌八成至六千萬元。可是到第四年,情況又故態復萌,損失的金額重上億元高位,二○年更飆升逾三倍至逾五億七千多萬元,去年再升至逾八億元,單計一八至二一年五年間電騙的損失金額升幅,已高達十二點五倍。

警方在去年九月於紅墈搗破一個電話詐騙集團的控制中心,拒捕十二人,並成功攔截八百五十萬港元騙款。

 

二胡大師王國潼及名模Rosemary母親,也被電騙集團騙去巨款。

 

電話詐騙集團近年不再偽冒香港電話號碼,轉而購買本港電話卡到境外使用,令市民更難分辨電話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