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準抗疫
今天甚麼都講求精準,扶貧要精準,抗疫也要精準。新一屆政府提起了勇氣,走一條距離中央指導思想愈來愈遠的抗疫路,較大地放寬「外防」限制,因為既然與內地通關遙遙無期,香港更須走出與國際開通的第一步,否則我們便會被競爭對手甩在後頭,追悔莫及了。正如醫務衞生局長盧寵茂說,我們應該集中力量處理染了疫的那一小部分人,而不是沒染疫的大部分人。因此,雖然新增病例仍處於上升軌迹,當局並沒收緊社交距離限制,亦「放生」了一些大型活動,如國際七人欖球賽和亞洲金融論壇等,讓香港慢慢走上復常之路。這個「精準抗疫」的原則,我十分認同。
可是,隨着傳染力更強的BA.4和BA.5變種病毒成為主流,入院的病人增多而對醫療系統構成威脅,這個原則似乎守不住了。政府上周宣布今年的十公里錦標賽和維港泳,都要把參加活動的人數(包括參賽者及工作人員)限於五百人以下。十公里賽的參加者遠超此數,而且比賽進行在即,主辦機構也只好決定取消;而游泳總會則還未敲定維港泳的日期,目前正在游說政府收回成命,不過看來成數不高。

當局的做法有其醫學理據,但似乎還未弄清楚究竟主導防疫措施的鬆緊,應該是每天新增個案數字、入院人數,還是重症率及死亡率。醫管局說現時每天的入院入數佔新症總數百分之四左右,若每天有新症一萬,便有四百多人入院,三萬的話入院人數便會過千,的確會對公營醫療系統造成沉重負荷。但我們要問,這些患者是否全都有需要入住醫院呢?我始終認為,判斷疫情嚴重程度,及院療系統是否超負的指標,應該是感染人數當中的重症及死亡率,而不是新症的數字。總入院入數增多,重症患者的數目當然也增加,但目前重症的比率卻沒有上升,因為新病毒的「殺傷力」沒有增加,而且疫苗有助防禦重症,隨着各年齡層的疫苗接種率有增無減,重症的比率也只會有減無增。
在其他醫療制度先進的國家,若新冠患者沒有較嚴重的症狀如呼吸出現困難等,現在根本住不進公共醫院。我們的醫管局是否也須檢討一下現時住院留醫的準則?不要忘了,醫管局的數據只能基於已呈報的個案,但我們都心知肚明,社區的個案遠多於呈報給政府的個案。我的親友群中,「中過招」的少說也有廿多個,他們當中沒有一個向政府如實呈報,因為症狀不嚴重,在家中休息三五天便都沒事了。若把他們收進醫院,是平白浪費了醫療資源。所以我敢斷言,官方公布的入院率、重症率、病死率,其基數(或說分母)都被嚴重低估,所以計算出來的比率遠高於實況。政府可以說它無法估計整個社會的實況,但若繼續以此為基礎去對一些戶外康體活動作出進一步限制,就難言是「精準抗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