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大研究:大數據分析「超級細菌」CPE病例上升
隨着藥物發展迅速,抗生素拯救過不少患者,但同時亦衍生抗菌素耐藥性問題,即指用於預防和治療人類、動物和植物感染的藥物,當細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蟲不再對藥物產生反應,導致感染後更難治療,可用藥物變少,甚至無藥可治。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分析過去十年醫管局病人的臨床醫療數據,發現能夠抵禦多種常用抗生素的「超級細菌」產碳青霉烯酶腸道桿菌(CPE)感染病例持續上升,而曾經使用β-內酰胺抗生素會增加感染風險的獨立危險因素。

左起:港大醫學院護理學院及公共衞生學院助理教授徐詩鈴博士,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流行病和生物統計學助理教授吳蓬博士。
CPE是本港常見的「超級細菌」之一,而且感染個案持續上升。港大醫學院護理學院及公共衞生學院助理教授徐詩鈴博士指出,根據醫管局統計,CPE個案由2011年的19名患者,增加至2015年的340名患者。CPE使碳青霉烯和青黴素等β-內酰胺類抗生素失活的酵素,其中碳青霉烯一般被視作最後防線的抗生素,故一旦感染CPE,會導致治療的方法受到限制,令嚴重感染難以醫治。
為了解本港CPE流行病學情況,港大醫學院早前進行研究,利用醫管局轄下的臨床醫療數據分析及報告系統。徐博士指出,透過巢式病例對照研究,發現曾經使用β-內酰胺抗生素是攜帶CPE的獨立危險因素,事件發生的比率為1.37。而且研究收集逾十年的數據,CPE發病率呈穩步上升趨勢,尤其是夏季(七月至九月)是高峰期。
研究團隊之一的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流行病和生物統計學助理教授吳蓬博士指出,研究結果與以往研究CPE陽性病例相約,但數據庫中的基因檢測結果,由於大部份針對某些攜有CPE高風險因素人士來進行檢測,因此陽性樣本比例可能被高估。不過另一方面,由於研究未有涵蓋社會中無症狀攜帶者,而研究期間整體發病率都有所增加,故整體研究結果可能低估社會情況。
吳博士續指,今次研究反映,大數據可用作監察抗菌素耐藥性的應用情況。不過數據欠缺整合及劃一格式,數據與數據之間便難以發揮參考價值。研究團隊建議,建立架構以進行抗菌素耐藥性監測,並加強公眾對使用抗生素的教育和認知,包括正確使用抗生素、棄置抗生素等。
香港大學同心基金數據科學研究院、港大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及香港科研製藥聯會將於本周二、三(8月30日至31日)合辦「運用大數據完善醫療服務研討會」,邀請學者就大數據應用進行分享。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