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熱天養生食療
俗語說:「大暑熱不透,收成就不夠。」所以,夏天暑熱是正常的事情,如果夏天不熱反而是氣候不順的現象,當年的農作物收成就會不佳。此時,我們應該順應天時,積極鍛煉,把身體鍛煉好,吸收足夠的陽氣,那麼我們在秋冬季節天時逆轉之時,都能夠安然無恙。正如《黃帝內經》所說:「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卧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疾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若天氣太過炎熱,變成暑熱邪氣,人們應當要注意。除了西瓜、冬瓜等夏天消暑食材,仙草也是常見的消暑聖品。有民諺說:「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仙草又名涼粉草,是藥食兩用材料,具有消暑清熱之功。而在消暑的過程,不建議食用冰品、冷飲,因服食這些過量反而損傷脾胃的陽氣,導致體內寒濕加重。暑熱天排濕可運用清熱、解毒、排濕的食品,如苦瓜、冬瓜、綠豆、赤小豆及薏苡仁等食材。

暑熱時節,盡量避免陽光猛烈的中午時段出外,出街時要做好防曬。潮濕悶熱時,體感溫度會很熱,大汗淋漓也不能完全解熱,很容易中暑。若大暑加上悶熱天氣,則盡量少出門,不要長時間暴露在露天地方。做運動時避免在炎熱時,尤其是段行山或戶外體力消耗過大的運動。天時暑熱,心火也盛,容易出現莫名的心煩、鬱躁、無精神、胃口不開等問題,要調節好情緒,做到「心靜自然涼」。
不過,現在很多室內的環境都有開空調,氣溫與室外的高溫差距很大,如果我們經常在室外的高溫與室內低溫環境出入,當皮膚的毛孔及汗腺大開,突然進入到很冷的空調環境之中,體內的暑熱之氣還未散完,風寒就會突襲我們的身體。陰暑與感冒症狀類似,陰暑因炎夏常吹冷氣、或進食過多生冷食物、或睡地板,導致頭身困重、四肢酸楚、無汗惡寒、胸悶、胃口差、便溏等,這時便需要解暑兼化濕了。
大暑節氣食療:三豆湯
三豆湯出自宋代朱佐的著作《朱氏集驗方》,在三伏天時,有清暑、祛濕、健脾的功效。材料包括:綠豆、赤小豆和黑豆各20克。做法是將綠豆、赤小豆和黑豆洗淨,用清水先浸泡1個小時。然後將三豆放入鍋中,加水用武火煮滾後,再轉文火慢煮大約1小時。當豆子開花後,加入適量冰糖再煮5分鐘即成。三伏天期間需戒生冷食物、冰飲,注意避風寒。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