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擁抱碳中和 將Heat Wave打破
天文台一直以分級制度量度颱風及地震的強度,亦習慣為這些大自然天氣災害現象命名,好讓普羅大眾易於明白。近日西班牙參與一個先導計劃,參考對風暴的做法,為熱浪(Heat Wave)分級和命名,以加強對公眾的警示。
西班牙有這想法,全因熱浪非常困擾當地,在南部的塞維利亞,日前氣溫最高達攝氏四十六度,當地遂將熱浪列為第二級,即對公眾健康帶來高風險,一旦被提升至最高的第三級會命名為「佐薇」,將是首個被命名的熱浪。
熱浪不單影響歐洲,筆者早前到美國探親,當地也熱到飛起。美國太空總署和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數據顯示,剛過去的六月是全球歷來平均最熱的六月,美國南部多個州份氣溫升到至少攝氏三十八度,而且還酷熱至八月。
內地情況也不見得好,六月中開始持續出現高溫天氣,全國平均氣溫及平均高溫日數均創新高,影響超過九億人口。
筆者列舉這些「新鮮熱辣」例子,是要證明人類已水浸眼眉。科學家指碳排放是全球暖化元兇,而由氣候變化引發的酷熱,造成的死亡人數遠遠多過其他氣候災害,亦對生態環境構成不可逆轉的傷害。

近期世界各地皆熱到飛起, 若人類不認真減排,三十年後氣溫隨時升至五十度, 試問下一代如何在這惡劣環境生活?
有見及此,聯合國於一六年底實施具法律約束力的氣候協議《巴黎協定》,各國需承諾致力推動減碳,將本世紀全球氣溫升幅控制不超過攝氏兩度,同時各國需制定減碳排放目標,每五年進行檢討,長遠達致「碳中和」。
內地作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國家,根據《十四五規劃》,國家確立力爭二○三○年前實現「碳達峰」,意思是碳排放量達到頂峰,之後隨時間回落;至二○六○年實現「碳中和」,意味碳排放量與減碳排量相等,變相互相抵銷。內地術語「雙碳」,正正是實踐碳達峰及碳中和。
至於本港,上屆特區政府提出二○五○年達到碳中和,筆者期望行政長官十月公布《施政報告》時,會有更多篇幅着墨環境保護議題,進一步提早碳中和。
筆者想強調一點,雙碳只是一個減排過程,當中用作客觀量度減排的標準,真正目標只有一個,就是為下一代着想,試想三十年後氣溫升到五十度,這還是一個可生活的環境嗎?
而在走向雙碳過程之中,推動不少新興行業迅速發展,當中包括筆者公司有涉獵的太陽能發電、儲能、綠色建築及大數據節能方案等。除此之外,亦衍生不少綠色金融產品、綠色債券、ESG主題基金,這些新事物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既造就商機,亦可從金融領域促進碳中和。
在眾多綠色金融產品之中,「碳權」是非常重要的工具,世界上已出現多間「碳交易所」。碳權創造的商機無遠弗屆,可以這樣說,電動汽車品牌Tesla的老闆Elon Musk,之所以能榮登世界首富,很大程度也是靠碳權。由於篇幅所限,下星期再詳述其「碳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