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專欄  > 我才有用 2022 年 08 月 02 日

陳龔偉瑩

2009年退休後建立起人生的第二份職業——全職義工,全方位投入扶育基層下代的工作,希望為香港的持續發展盡一分力。是「兒童發展配對基金」及「青少年發展企業聯盟」主席。

職場急需精準配對

「請不到人呀。」業界老闆抱怨。
大學畢業生卻懊惱「找不到工作呀。」
推動學生職場體驗多年的我,近年聽到愈來愈多業界老闆們和畢業同學們的吶喊。今年會考剛放榜,畢業生會否為勞動市場增添生力軍?答案相信會令老闆們失望的。
根據政府新聞網資料顯示,一九九九至二○一九年間,青年勞動人口由四十一萬下跌至二十六萬。這當然是跟出生率下降有關。香港的出生人數在二○二○年只有三萬七千人,是二十年來最低點,加上這兩年的移民潮,青年人口本就買少見少。另一方面,年輕人擁有專上學歷的比率由百分之二十四點三提升至百分之五十九。十年前「三三四」學制推出,再加上為快速增加具大專學歷人口而引進的副學士學位,令年輕人入大學或專上學府更有保證。這對文明社會當然是好事,社會越多人有大學資歷,越反映地方的發展水平。對家長而言,當然也是「有得讀當然讀上去」,人之常情,無可厚非。更多中學生因為有機會讀上去,自然推遲進入勞動市場的時間。根據教育局的數據,去年(二○二一年)四萬二千名DSE畢業生中直接入職場者只有約一千人。

二○二一年四萬二千名DSE畢業生中直接入職場者只有約一千人。

 


人人有學位,不錯是漂亮理念。問題是,現實職場上,其實並不是人人都需要有大學學位。最近很多行業,建築、物管,以至資訊科技界,行行缺人,老闆們都告訴我,他們寧願請個年輕人,讓他們邊學邊做,邊做邊讀更來得實際。學位課程出來的學生,更易高不成低不就地尷尬,應該讓大眾明白行行都會出狀元。其實年輕人不願早入職場,業界也需要思考其原因。
九十年代初香港的公營醫療系統曾鬧護士荒,行業吸引不到年輕人入行。究其原委,年輕人期望讀飽書後應該做專業的工種,對傳統照顧病人個人衞生的工作感到抗拒。其時,醫管局在行政總裁楊永強醫生的帶領下,在行業的體制、職系架構、工作內容、薪酬等進行了大改革,把護士行業專業化的一面突顯出來,並向社會推廣護士的專業性。歷時好幾年才完成改革工程,成功提昇護士形象。
我在想,香港某些行業嚴重缺人入行,或許也可考慮做一些類似的改革工程,以吸引更多年輕人入行。拿汽車維修業做個例子,如果以「汽車醫生」來定位,會不會更有
魅力?君不見Tesla的汽車維修工廠,乾淨高級得恍如醫院
一樣。
未來勞工市場和年輕人就業如何接軌?無論政府或業界,都要準確做好宏觀人力資源規劃。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要想解決問題,必先發現問題。」而分析問題的關鍵,除了要有充份的資料外,更要熟悉情勢變化。
要如何部署,更加精準地配對我們的年輕人進入職場,是社會急不容緩的事。無論政府抑或業界都得起來革命,方能追上時代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