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服務與讀者,星島雜誌集團旗下的東周網、東TOUCH、PCM電腦廣場、CAZ Buyer車買家、JET及Spiral游絲腕表網站將歸納為My-Magazine網站,只需完成以下簡單登記程序,即可以一個電郵地址,享用以上各網站提供的各種會員服務及源源不絕的會員優惠!
submit
submit
主頁  > 專欄  > 東觀點 2022 年 07 月 27 日

狀元報醫屬好事 放寬輸入勿遲疑

新一屆中學文憑試(DSE)上周放榜,在過去三年多的黑暴、疫情、停課、網課、「特別假期」,以至自身或家人染疫的影響下,仍有八位考生取得最少七科5**的「狀元」佳績,當中四人更考獲八科5**成為「超級狀元」,可喜可賀!
然而,輿論對今屆DSE的焦點,並不在於考生的成長、奮鬥歷程或其家庭、學校的背景,而是在於其升學選科選擇。八名狀元當中,有多達六人立志報讀本地大學醫科,一人選擇本地的金融相關學科,餘下一人則計劃到海外修讀人文學科。
香港醫生人手嚴重短缺,有四分三DSE狀元選擇讀醫,對病人福祉是好事,但同時凸顯了兩方面問題。其一是八名狀元的選科都相當「傳統」,無一報讀香港近年致力發展的創新科技學科,引起了相關業界人士的憂慮。
其次是六位狀元一同讀醫,肯定有助提升香港醫療服務質素,我們現時最缺的正是醫生的人數。即使政府近年已多番增撥資源,力促兩間本地大學增加醫科培訓名額,但每年的畢業生數目仍只有三百至四百人的水平。隨着人口老化,香港的醫生短缺數目多達數以千計,如要追上部分海外國家的醫生與人口比例,更要加多上萬名醫生才達標。

香港的醫生短缺數目多達數以千計,政府必須再度介入,進一步放寬、以至收回輸入境外醫生的主導權,這才是救助本地病人的長遠、治本之道。

 


幾位狀元都表示,希望救助病人而選擇報醫,但更多家長是睇準在香港行醫收入豐厚,而且不像從事金融或創科業般有一定風險和競爭,因而力谷其子女讀醫。為何在香港做醫生是穩賺無賠呢?除了需求龐大,更重要是供應長期出現壟斷,包括在本地培訓與境外輸入方面。
立法會已於去年修訂《醫生註冊條例》,放寬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執業的限制,包括透過「特別註冊委員會」制訂非本地院校及醫學課程認可名單,容許在有關院校及課程畢業的醫科生,可以免考試在本港以特別註冊方式執業。惟有關方面搞了大半年的程序和諮詢工作,至今僅認可了五十間院校,當中只有一間內地大學的一個醫科課程獲認可,而且該課程是專供外國人修讀,一般內地居民以至港人內地子女都難以報考。亦有部分外國頂尖大學的醫科課程,因對方拒向港方提供資料而未獲認可,引起許多社會人士不滿。
立法會日前就此召開了特別會議,發現問題在於法例寫明獲認可課程的授課語言須與本地大學相若,而雖然港大和中大現時亦有用中文教導醫科生與病人溝通,但兩大仍向當局堅稱其醫科課程是「純英語授課」,因而局限了「特別註冊委員會」的認可範圍。
到底這是單純的法律演繹問題,還是保護主義作祟,有人想繼續壟斷香港的醫科生供應,從而確保其畢業生收入永遠高企,自己每年都必定收到成績最優異的DSE考生呢?如情況沒有改善,政府必須再度介入,再次修例,進一步放寬、以至收回輸入境外醫生的主導權,這才是救助本地病人的長遠、治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