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決充電樁短缺 電動車方可普及
近月香港汽油價格急升,屢創歷史新高;筆者翻看資料,發現本港的油價更是全球之冠,難怪身邊不少朋友蠢蠢欲動,有意劏了自己沿用多時的汽油車,趕在二○二四年三月限期之前,使用政府推出的「一換一」計劃,買入新的電動車時,可享上限二十八萬七千五百元的首次登記稅寬減額。
隨着愈來愈多汽車品牌加入製造電動車的行列,街上可見不同形號的電動車,較數年前幾乎清一式只有「T字頭」電動車更為健康;始終百花齊放,有競爭才有進步,對用家或車迷都是好事。
根據運輸署的最新數據,近年本港電動車的登記數量增長迅速。截至去年十一月底,已登記電動私家車的總數達26,260輛,對比三年前,電動車數量已急增超過一倍。即使增幅厲害,電動車佔全港已登記私家車總數僅百分之四,預料未來增長勢頭依然強勁。

充電樁數量遠遠趕不及電動車的增長,平均六架電動車搶一個充電位,經常出現電動車大排長龍苦等充電的場面。
傳統汽油私家車被認為是空氣污染等城市問題的主因,電動車優點是零排放,確實對環境保護產生很大益處,因此去年環境局製定首份《香港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第一次有系統地闡述推動使用電動車的長遠政策,目標在二○五○年前達致車輛零排放,以配合香港爭取於二○五○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筆者仔細閱讀該《普及化路線圖》,發現最影響大眾的是計劃在二○三五年或以前,停止新登記燃油私家車,包括混合動力(Hybrid)私家車;換言之大約十二年後,本港購買的新私家車必須是電動車。
作為環保節能業界的一分子,筆者認同政府《普及化路線圖》方向正確,惟要電動車普及應用,依然有很多限制,其中最大的問題是充電樁數量少。根據環保署資料,全港目前有不足五千個可供公眾使用的充電樁,當中約二千個是中速充電器,以及約八百個快速充電器。明顯充電樁的數量,遠遠趕不及電動車數量的增長,意味平均六架電動車搶一個充電位,因此經常出現電動車大排長龍苦等充電的場面。
設置充電樁的最低要求,是要有穩定充足的供電,政府為鼓勵發展商在新建項目的停車場加設充電樁,提供總樓面面積寬減,因此不少新停車場也有相對充足的充電樁。
惟很多舊式停車場的供電設施已沿用多時,耗電量往往接近上限,因此就算有意順應潮流加裝充電樁,也擔憂電力負荷不足,以致卻步。相反,若要停車場花費巨額資金來提升供電設備,在商言商之下,也不是一個理想的做法。
本地公司基石科技(Cornerstone Technologies)已自行研發,並於一些停車場安裝智能電力負荷管理系統(Smart Load Management System)利用有限的電力支持四至五倍的充電樁。
我們想出一個折衷方案,就是為舊式停車場提供節能方案,例如改用更省電的LED照明系統,積少成多將慳到的耗電量供充電樁使用。
為了證實這構思可行,我們到多個舊式停車場考察,發現不少已使用LED燈。而我們公司近年出產的LED光管慳電效能更高,在不影響車場光亮度的情況之下,可額外再慳電百分之五十五,省下的電力足夠安裝充電樁,這樣既可慳電節省金錢又環保,另一方面又可為電動車持續發展出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