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行合一力撐ESG
筆者管理的上市公司日前進行董事會會議,一致同意公司由原來的「滙能集團」,將改為「知行集團」,預計最快可在下半年完成整個改名程序。
我們不是那種潮流興甚麼,便跟風轉名的上市公司。滙能自○八年創立,一五年成功在本港上市,公司名稱一直未變。筆者作為公司創辦人之一,當初是想向外界展示,公司專注於節省能源,因此定名「滙能」。
事實上,我們在節能範疇表現相當成功,不少本地大企業、以及海外知名大品牌也採用我們的節能方案,未來再有機會可以繼續詳談這方面的趣事。
經過十多年的變遷,現時社會不單止追求節能,更進一步關注環境、社會和管治(簡稱「ESG」)議題;為配合公司業務增添多個ESG項目,我們經謹慎考量,認為是時候改名,向外界展示集團未來發展藍圖。
為此我們花了不少心血構思,最終拍板轉名「知行集團」。這名字意念來自明代著名哲學家王陽明,他被譽為是中國三大聖人之一。王陽明對後世影響深遠,其名句是「知行合一」,知是指內心的覺知,對事物的認識,行是指人的實際行為。意思是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實際進行其事,是密不可分。換言之鼓勵知行要合一,言行要一致。

滙能○八年創立,一五年上市, 名稱從沒變,一直專注節能。現今社會更關注ESG,希望透過改名, 知行合一推廣「碳中和」及「零碳」。
毫無疑問,大眾認同ESG重要,不論對環境、社會及企業文化都大有脾益;這好像王陽明所說的「知」,因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惟另一邊廂,某程度ESG卻要動用額外資源及時間來推動,令不少人覺得實行起來很困難,總是找藉口延遲,甚至推卸責任,意味言行不一,貼地說就是「講就天下無敵,做就有心無力。」
我們深信ESG若要成功,一定要人性化配合,跟王陽明倡議的「知行合一」理念相同,因此「吾日三省吾身」,既提醒自己,亦勉勵大眾身體力行切實關注ESG,為建設「可持續的世界」出一分力,為創造更環保、更光明的未來作出貢獻。
事實上,不少大企業愈來愈關注ESG議題,例如銀行在放貸過程之中,也刻意加入ESG作為量度指標,早前恒生銀行與華懋集團簽訂十億元貸款協議,便聘請獨立外部機構審核華懋的ESG策略,為企業帶來改進的誘因,提供可持續的融資方案。
作為一家綠色企業的決策者,筆者樂見更多有關ESG的綠色金融產品面世,最好是百花齊放,良性推動,就正如我們是本地「碳權」的先驅,今年初在本港及內地找了認可合資格機構為集團其中一個在印尼的節能項目進行雙認證,核實得到超過五萬噸碳排放量。
這個印尼項目只是集團一個很少的部分,實際集團可得的碳權數量,遠遠不止此數。我們找獨立第三方進行雙認證,以及利用所得的碳權搞創意NFT藝術項目,是希望透過新思維推廣大眾認識何為碳權,為「碳中和」及「零碳」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