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垂直耕種 善用荒廢農地
日前筆者跟朋友飯敘,席間一名好友吐苦水,表示剛陪妻子逛街市,妻子一邊買餸一邊呻食物漲價不菲,要求好友增加家用,我們笑說真的「食米唔知米貴」。
說實話通脹加劇,銀紙真的愈來愈不見使,加上俄烏戰爭,引發全球食品價格較去年急升三成;聯合國警告全球出現糧食危機,部分地方更會在未來數月出現食品短缺。
很多人認為香港依賴進口食物,在這大環境之下,惟有捱貴貨;要降低食物價格,可謂談何容易。筆者對此只是一半認同,只要香港善用既有農地,相信情況會有顯著改善。
根據資料顯示,香港現有4,523公頃農地,當中只有729公頃從事農業耕作,換言之有八成四的農地處於荒廢或用作其他用途。另一邊廂,香港生產的蔬菜,佔蔬菜總食用量不到百分之二,由此可見,大部分蔬菜都是依賴入口,加上長途跋涉的物流過程,從環保和商業角度看,碳足迹和成本自然偏高,不太理想。

DVIF是一套既環保又實際的新耕種模式,為香港市民帶來符合食安要求, 不含殺蟲劑的優質蔬菜。
我們作為一間智能減排的企業,二○一八年夏天已在美國開發一套全天候的智能室內耕種(Digital Vertical Indoor Farming,簡稱DVIF)系統,經過長時間反覆測試,證明效果顯著。近月逐步將這系統引入香港,再經本地化微調及改良,建立一套既環保又實際的新耕種模式,為香港市民帶來符合食安要求,不含殺蟲劑的優質蔬菜。
DVIF外形好像一個可移動的貨櫃,頂部鋪滿太陽能發電板,內裏設置恆溫、恆濕的裝置,以及LED「植物燈」。除此之外,DVIF還設置多層「液流式」水耕用的垂直層架,適宜擺放在已荒廢的香港農地上使用。
在未有更改土地用途的大前提之下,DVIF可說是準備就緒,隨時可開始智能耕種。還有數日便是新一屆特區政府上任,筆者期望新政府跨部門可大力支持這種既創新、環保、又兼顧食物安全的新耕種模式。
這套系統的最大賣點,是利用再生能源太陽能供電,減省高昂的電費,而且室內垂直耕種,水分揮發速度降低,變相可慳水,加上「植物燈」可自調變光學頻譜,根據植物生長需要自行調節光譜,讓植物加快生長速度,大大增加成本效益,以及提高品質和產量。
由歐盟資助的食物權益組織EIT Food曾經撰寫報告,比較三類耕種模式,傳統戶外耕種、室溫耕種以及智能室內耕種;發現若種植一公斤的生菜,傳統模式耗用二百五十公升水,溫室則二十公升,至於智能室內耕種僅耗用一公升水。
除了耗水量大幅減少,我們的DVIF的產量遠勝其餘兩種模式,每年每平方米可生產八百至一千二百公斤生菜,分別較傳統戶外耕種及室溫耕種的產能,高出二百倍及十多倍。再者,該報告亦指出,智能室內耕種的運輸成本亦是三者之中最便宜,確信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耕種模式。
DVIF好處多多,除了慳電慳水容易安裝,我們選用壽命長達十萬小時的LED燈,加上自家研發的電腦種植系統,將「性價比」發揮得淋漓盡致,大大縮短投資回本期。不少新界擁有農地的朋友,紛紛表示十分有興趣合作,其中一位合作夥伴,有意一口氣安裝15個DVIF貨櫃,預計每年出產五十萬公斤蔬菜,每年收益達三千萬港元。
除了有不俗的回報,最重要是可善用荒廢的農地,及增加本地就業機會,為本地經濟及環保出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