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遠離植體牙周病 電解治療證實可作深層清潔
露出亮麗的笑容,需要有整齊亮白的牙齒,惟部分情況下需要拔牙,植牙成為了填補牙齒缺失的方法之一,但植牙後又是否代表可以一勞永逸?牙周病是常見的牙科問題,在植體上同樣普遍,有牙科醫生提醒,比起自然牙齒,植體對細菌的抵禦力較弱,一旦發生植體牙周病,其惡化的速度比牙周病更快、破壞性更強,治療上亦比較複雜。近年,電解治療被發現可適用在植體上,而且一項體外測試研究證實,使用電解治療清潔比常用的噴砂清潔效果更理想。
植牙原理是把身體能接受的物料,例如鈦金屬,植入牙槽骨內,以作為支撐假牙的部分,然後在植體上鑲嵌人造牙套、牙橋或活動式牙托。牙科醫生季超指,傳統植牙治療的程序可分為四部分:全面檢查、手術、修復及長期維護,整個過程可能需要三至六個月,視乎植牙及牙槽骨結合作的情況。隨着科技進步,現代植牙技術已經可以達至即日拔牙、植牙在一日內完成。

左起:曾接受植牙的譚生、牙科醫生季超醫生及葉小姐。
不過植牙後並非無後顧之憂,常見的口腔疾病,例如牙周病同樣會出現在植體上。季醫生指,植牙周圍疾病可分為兩大類:植體周邊黏膜炎(又稱「植體周邊牙肉發炎」)及植體周邊炎 (又稱「植體牙周病」)。他續指,引起的原因與一般口腔疾病類近,主要源於細菌,及其他危險因素:不良的口腔衞生習慣、牙齦不足致細菌容易侵犯到植體、吸煙、牙周病史、咬合過重、殘留的假牙黏著劑、製作不良的假牙、血糖控制不佳及缺乏恆常檢查牙齒。
此外,他舉例,現時常見的人工置換,包括膝關節、髖關節均有小機會感染,但當中以植牙所衍生的植體周圍感染的比率較高,其中一項研究顯示,植牙周圍牙周病的發生率約為10%;約20%接受植牙的患者有植牙周圍牙周病;相對膝關節(1.34%)、髖關節(1%)的感染機率高,可見植體感染不容忽視。
現時治療植體周圍疾病可透過非手術或手術治療 ,季醫生指,治療植體牙周病,與治療一般牙周病手術相似,先進行植體周圍翻瓣手術,然後透過噴砂,將植體表面消毒,去除大部分的細菌,再放置骨粉及骨膜,以重建植體周圍的骨頭。惟他指,植體表面有很多螺絲紋,易積聚污垢,難以徹底清潔。
醫學界近年發現另一手術治療方法:電解治療,即以電解原理於植體表面製造氫氣泡,可直接把植體表面的細菌膜破壞及清潔,從而治療植體牙周病。季醫生指,電解清潔只需要兩分鐘,整個過程不會傷害健康牙齦及牙槽骨,即使極細小的隙縫,都能夠徹底清潔。
葉小姐在11年前右下方第二臼齒位置曾作植牙。其後,因食物殘渣持續積聚,導致出現植體牙周病,需進行植體的日常維護及其他牙齒的洗牙,之後進行植體牙周病的治療,目前情況穩定。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