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脹重臨加風起 避免失控釀危機
近月香港多則新聞頭條的標題都有個「加」字,包括高級公務員可能「疫市」大幅「加」薪;政府架構重組「加」開大批高薪職位,每年增「加」上億元薪酬開支;還有立法會大樓擴建工程超支,需要追「加」近四億元撥款等。凡此種種都會「加」重納稅人的負擔,但對小市民產生最直接影響的,還是一般的衣、食、住、行消費價格上升,而且加完又加,看似永無止境。
隨着疫情緩和,食肆及店舖重開,市民恢復堂食、豪食與逛街購物習慣,不少消費者都發現,許多過往幫襯開的舖頭餐牌及價錢牌,都比疫情期間、以至爆疫前貴了。事實上,最近幾個月的本地消費物價指數分類,升幅最勁的就是「衣」和「食」。
對於衣履價格上升,成年人尚可盡量不買新鞋新衫,但小朋友結束漫長的「暑假」及網課生活後恢復實體上課,往往發現本來還新簇簇的校服及返學鞋,尺碼原來經已太小,必須花錢買套新的。飲食方面,以往基層家庭會透過減少外出用膳,盡量在家煮食來降低相關開支,但現在卻是柴、米、油、鹽等「基本食品」的升幅,比起「外出用膳及外賣」消費的升幅還要高,令市民避無可避。

通脹重臨,柴、米、油、鹽等「基本食品」的升幅,比起「外出用膳及外賣」消費的升幅還要高,令市民避無可避。
「住」方面,受惠於私樓樓價及租金回落、公屋因應疫情而凍結租金甚至免租,過去一段時間的住屋開支價格多次錄得負增長,這亦是香港的整體通脹率得以維持在較低的單位數字的主因。但隨着美國加快加息步伐以應對通脹,港人的供樓開支勢必逐步上升。將來疫情全面受控,經濟加快復甦,住宅租金的跌勢亦可能逆轉,屆時整體通脹率的升幅便會急速擴大。
最後在「行」方面, 多家專營巴士公司剛剛加完車費,又輪到的士申請加價。有人或會說人窮就不應坐的士,但現在可是連收費最平的電車也要加價,實質金額雖不高,但加幅卻是高於兩成。港鐵的票價調整機制即將進行檢討,但分別很可能只是加多或是加少。而且大部分公共交通服務營辦商,本身也是燃油價格上升的受害者,駕車人士與搵食車司機的感受最深。市民若要外出返工返學,同樣是避無可避。
通脹重臨,加風四起,並不是香港獨有的現象。美國正研究降低、甚至撤銷對部分中國出口商品的「懲罰性」關稅,原因不是拜登政府希望與中國修好,而是為了應對國內出現的惡性通脹。英國保守黨在地方議會選舉中大敗,「派對門」醜聞是原因之一,但民眾不滿物價急上升也是關鍵。法國總統馬克龍險些連任失敗,當地的暴力示威活動重現,主因也是通脹猛於虎。
疫情擾亂全球供應鏈及提高貨運成本,俄烏戰事令能源及食品價格上升等,特區政府可做的不多,但也不能完全無為而治,「佛系」應對。首要是確保跨境海陸空運輸暢順,尤其是來自內地的食品及其他必需品,保持供應穩定和資訊透明,加緊打擊囤積抬價等趁火打劫行為。向市民提供的支援措施必須精準到位,避免濫用和亂派,例如再推消費券或可解一時之急,但同時亦會進一步刺激物價上揚。總之要避免通脹問題失控,演變成政治、管治危機,破壞香港得來不易的穩定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