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吸入式藥物患者或忘用藥步驟
機構印小冊子提供全面資訊
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病)的主要成因是吸煙,亦是香港十大殺手病之一,但原來港人對其認知仍有甚多不足。香港復康會社區復康網絡委托香港民意研究所的網上調查發現,受訪港人對慢阻肺病的成因、病徵和治療均有誤解,這可能會窒礙公眾對此症的警覺性,甚至低估其嚴重性。
網上調查在 2022 年 2 月 25 至 3 月 8 日進行,成功訪問 3,129 位成年香港市民,香港復康會社區復康網絡註冊社工周思進先生公布調查結果,在慢阻肺病的認知方面,近八成半人指自己完成不認識或不太認識慢阻肺病。但當問到受訪者認為慢阻肺病是輕微還是嚴重疾病時,分別有 51%及 17%受訪者認為是「幾嚴重」和「好嚴重」,可見受訪者也覺得不應輕視慢阻肺病。
港人對慢阻肺病成因多誤解
周思進先生認為港人對慢阻肺病的認識有需要改善,在疾病成因方面,為數不少的受訪者誤以為慢阻肺病是因年老出現的正常機能退化、氣管敏感、哮喘、傷風感冒和免疫力低。香港胸肺學會會長林倩雯醫生表示,調查中受訪者所選擇的成因,顯示他們對慢阻肺病有不少誤解。「目前醫學界已確認長期吸煙是導致慢阻肺病的最主要風險因素,其他高危因素還有長期吸入二手煙、空氣污染、室內污染、於工作環境長時間吸入煙塵及化學物和先天性抗蛋白質酵素不足,及與遺傳有關。」

(左起)美國胸肺學院(港澳分會)會長林偉奇醫生、香港胸肺基金會主席何重文醫生、香港胸肺學會會長林倩雯醫生、慢阻肺病患者黃先生、香港復康會社區復康網絡註冊社工周思進先生
經治療後 慢阻肺病也沒法痊癒
調查中,29%人認為慢阻肺病只會影響肺部及35%認為有藥物可令患者痊癒。周思進先生提醒:「雖然只有約三成人有以上理解,但其實為數並不少,他們或會低估慢阻肺病的嚴重性,可能會降低他們對此症的警覺性。」美國胸肺學院(港澳分會)會長林偉奇醫生指出,慢阻肺病不只影響肺部,更可引致多種不同併發症,如肺部感染、肺動脈高壓、肺癌、情緒問題等。因此有病徵的患者應及早求醫,醫生會安排不同診斷方法,確診後醫生會盡快為患者安排適合的治療方案,以免病情如雪球般一直越滾越大。
藥物治療沒法逆轉已轉差肺功能
慢阻肺病患者接受治療後,可否恢復肺功能?周思進先生說,調查中有七成半人說可以,包括可完全恢復(2%)、可恢復大部分(30%)和可恢復一些(43%)。香港胸肺基金會主席何重文醫生說,慢阻肺病的治療,主要是減慢或控制患者病情惡化的情況,目前醫學界未有藥物可以逆轉患者的肺部功能。
不過,何重文醫生特別提到臨床經驗中,由於大部分患者也是慢阻肺病患者也是長者,他們使用吸入式藥物時會因為手部和口部不協調而難以吸藥,如果一直不自知,會以為自己有吸藥,但實際上無助病情管理。不過何重文醫生提醒,對於吸煙者,最有效減緩慢阻肺病的方法是戒煙,「因無論已吸煙多少年,任何時候戒煙也不遲。在戒煙數年後,肺功能壬下降的速度與從不吸煙者相似。」
過半受訪者沒法判斷網上用藥資訊是否正確
調查中,有一成半受訪者有使用吸入式藥物的經驗,當中有超過一半人曾忘記 吸入式藥物的使用步驟。當他們忘記用藥步驟,部分人會尋找相關資訊,最多人選擇網上影片 (55%)和網上文章(53%)為獲得資訊的渠道。不過,當中只有不足一半人指 出,他們能夠判斷網上資訊是否正確。
因此,香港復康會社區復康網絡聯同香港胸肺學會推出「慢阻肺病知多啲」小冊子,訪問多位專業人士,包括醫生、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藥劑師、護士、營養師,並附有短片,提供全面資訊,方便患者可隨時重溫內容,希望可以幫助患者及時得到正確的資訊,現已出版。
如對健康有任何疑問,應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以免耽誤診治。